报告大纲
01 张勇时代——低起点的快速成长
02 “农民工成长学校”——成长的动力机制
03 连锁之路——对制度、人性冲突等探索
04 后张勇时代——准平台生态化成长
05 展望未来——回归本质
看到这个题目,人们一定会想起2011年黄铁鹰老师的经典案例研究《海底捞你学不会》,因此先要说,本文并不是要否定黄老师的观点,恰恰相反,对黄老师由海底捞案例而对管理问题的反思,许多我们是深有同感的。
这里所谓“学得会”,主要是体现了研究视角的不同。即,从企业成长的视角出发,站在互联网时代对“管理”的新理解上,海底捞是“学得会”的!
在今日可以说,海底捞案例是一个经典的企业快速成长案例——与同时代企业相比,海底捞的成功是快速成长、“成长战略”的成功,而不是“竞争战略”的成功——海底捞的魅力也主要在于其独特的“成长文化与机制”。
但是,与海底捞诞生的年代不同,在今日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快速成长”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的共性战略。
也因此,作为成长战略的“先行者”,重新诠释海底捞现象,不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海底捞自身,也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01 张勇时代——低起点的快速成长
我们先把海底捞的成长大致区分为2个阶段:第1个阶段,指创始人张勇作为CEO直接主政时期;第2个阶段,从2020年疫情后张勇逐渐退出一线后的成长阶段,虽然此间海底捞的大政方针依然是由张勇制定的。
张勇1971年生于四川简阳,当时的简阳是距离成都80多公里远的农业大县。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而郁闷地进入了简阳一所技工学校,学电焊。
1988年18岁毕业,张勇进入四川国营拖拉机厂,成为了一名工人。
这显然不是张勇的理想,期间兜兜转转,4年后,张勇开始了他真正的创业,选择了当时成都流行的小火锅——一种介于麻辣烫和火锅之间的吃法,移植到简阳,开始了“街边店”生涯。
不期半年后,初步创业成功,带旺了整条街,简阳小火锅店鳞次栉比的景象与张勇“做大事”的理想产生了冲突,加之又陷入恋爱中,张勇就关了店。
恋爱半年、坐吃山空,1994年张勇只能二次创业,与4个伙伴集资8000元创办了一个4张桌子的“正规火锅店”——这就是海底捞。
海底捞一开业,又同上次一样,引来一群效仿者,但不到两年,那些效仿者就做不下去了,于是海底捞逐渐兼并了周边的七八家店。
那么,海底捞是怎么在“竞争”中胜出的呢?
在餐饮业,火锅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不需要大厨、也都是普通食材,最容易被效仿——在竞争中,海底捞最终的胜出,靠的是“服务”。
回头看,这也是当时低起点创业的海底捞所能采取的唯一选项——餐饮业本就是服务业的代表,服务是本分;但在海底捞,你甚至可以认为他们的“产品”主要就是“服务”。
那么,在海底捞,什么是好的服务?——就是让客人满意。
什么是更好的服务?——就是让顾客感动。
怎么才能让顾客感动?就是要超出顾客的期望,让顾客感到意外,让他们在海底捞享受到在其他餐馆享受不到的服务[1]。
加上,“张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2],这就是海底捞“变态服务”、服务基因的由来。
到了今日的互联网时代,“极致”已经成为了普遍的“成功方法论”——所有企业都在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极致的性价比……,其中代表性的总结如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
而这些,30年前的海底捞就基本全做到了。
这样,有了初期的成功,海底捞后面的故事就基本与“竞争”无关、而都是自身成长的故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