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微言》作为中医典籍瑰宝,凝聚着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今以白话重述,旨在为当代读者搭建一座通向经典的桥梁,使深奥的医理智慧突破时空界限,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此次转译既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实践,亦是向大众普及经典医籍的探索。囿于笔者学识所限,文中疏漏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指正,研读时仍以原著为宗。愿以此微末之功,助力岐黄之术泽被四海,让传统医学的智慧之光温暖更多心灵。
卷二
考订经脉篇
雷公向岐伯请教道:“十二经脉的循行,天师您已经详细讲解过了,但经脉之间为何能够往来相通,其中的缘由还未完全明了。请您进一步阐明其中的深奥含义,并将这些知识传承给后世,可以吗?”
岐伯回答说:“当然可以。肺属于手太阴经,太阴就像月亮的形象,月亮属金,肺也属金。肺经从胸部起始,沿着手臂内侧前缘,到达大拇指桡侧,因此被称为手太阴肺经。它起源于中焦胃脘的上部,胃属土,土能生金,所以胃是肺的母亲。肺经向下联络大肠,因为大肠也属金,是胃的庶子,而肺作为大肠的兄长,能够包容并统领大肠。这里的‘络’有包举、联络的意思。肺经又沿着食道两旁,上行经过胃上口,因为胃是肺的母亲,肺经自然会游走在母亲的家中,接受胃土之气。肺经还上行穿过横膈,进入肺脏,因为胃气充足,必然会分出一部分气来供给肺这个儿子。肺得到胃母之气后,上行回到肺脏,必须经过横膈。肺自成体系后,从中焦出发,经脉开始循行,横向穿过腋下,因为畏惧心脏而不敢侵犯。然而,肺与心之间实际上是有联系的,因为心是肺之君,肺是臣,臣必须朝见君主,这是述职的道路。肺经接着下行沿着上臂内侧前缘,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这是谒见宰相之门。心包络是心的宰相,代替君主行事。心克肺金,但必须通过心包络之气来相互制约。肺与心之间的呼吸相通,全靠这条联系的经脉。肺秉承天地的尊贵,必须听从宰相的命令,所以它在手少阴心经前面行走而不敢迟缓。从此处继续下行,经过肘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这些都是肺经相通的道路。最后,肺经沿着鱼际,出大拇指的桡侧端,这是肺经的终点。经脉虽然结束,但气血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所以从手腕后直出次指内廉,这是肺经的别行支脉。
雷公问:“脾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脾是土脏,其性质湿润,因此被称为足太阴脾经。太阴之月,夜晚照亮大地,月亮是阴的象征,脾属土,得到月亮的阴气,所以以太阴命名。脾经从足大趾末端开始,因此也被称为足太阴脾经。脾经既然起源于足下,必然要从下往上走,它从足大趾内侧肉际开始,经过横骨后面,上行至内踝前廉,再向上沿着小腿内侧的胫骨后缘,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这是进入肝经的道路。虽然肝木克脾土,看似脾应该畏惧肝,但为何脾经反而与肝经相通呢?这是因为虽然肝克土,但木也能培土,土如果没有木气的通达,就会缺乏生机。所以脾虽然畏惧肝,但也需要肝的滋养。脾经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是为了与肝木相合。脾经继续上行至膝股内侧前缘,进入腹部,这是回归脾经的本脏。腹部是脾的正宫,脾属土,位于中州,中州是天下的腹部,脾则是人身的腹部。脾与胃互为表里,脾在内而胃在外,脾被胃所包裹,所以脾经络于胃。脾得到胃气,才能使脾气上升,因此脾经也随之上行至膈,经过喉咙,到达舌根。因为舌根是心之苗,而脾为心之子,子母之气自然是相通的。然而,舌只是心之外窍,并非心之内廷,脾经虽然到达舌,但并未直接到达心,所以它的支脉又行,借助胃气从胃中脘的外侧上行至膈,与心经相通于膻中部位,这是子亲母之象。
雷公问:“心经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心是火脏,被称为手少阴心经,是因为心火是后天之火。后天之火,是有形之火。心对应天上的荧惑星,虽然属火,但实际上是阴火。而且心经走于手,所以被称为手少阴心经。其他脏腑的经脉都起于手足,只有心经起于心脏本身,不与众脉相同,这是因为心是君主之官,总揽大权,不将职责寄托于四肢末端。心与五脏六腑都有联系,尤其与小肠相通。小肠是心的表里之脏,而心实际上络于小肠,下通任脉。所以任脉借助小肠之气上通于心,这是朝见君主之象。心的经脉还与肺相通,挟持咽喉,进入眼睛,以发出文明的光彩。心经又从心系上行至肺,下行穿过腋下,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厥阴心包络经之后,下行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后缘,到达小指桡侧端,这是心经的主干。另外,心经还从肺部分出,沿着脊柱直下,与肾相贯通,位于命门之中,这是心肾相交的道路。心为火脏,本应畏惧水克,为何心经能与肾相通,使肾有路可以侵犯心呢?这是因为心火与命门之火原本就不能一日不相通。心得命门之火则心火有根,而心如果没有肾水的滋养,则心火不旺。心火必须得到肾中水火的滋养,所以相克之中也蕴含着相生的关系。有了肾火肾水的相生,心经的各条支脉才能通达脏腑,没有阻隔之忧。由此,心经向左通达于肝,肝本属木,是生心之母。虽然心火生于命门先天之火,但如果没有后天肝木的培育,先天之火也不会旺盛。所以心经通达于肝,也是为了得到肝木相生之气。肝气既通,而胆在肝之旁,通肝即通于胆,这是非常便利的。况且胆又为心之父,同本之亲更无阻隔。心经还通达于脾,脾是心的子脏,虽然脾土不依赖心火来生,但胃是心的爱子,胃土非心火不生。心既生胃,生胃也必生脾,所以脾胃的经脉是相接而无间的。心经还通达于肺,火性炎上,而肺叶在上,看似火会伤肺,但顽金非火不柔,相克之中也有相生的迹象。如果肺金没有火,就会金寒水冷,胃与膀胱的化源就会断绝,又怎能温肾而传化于大肠呢?心经还通达于心包络,心包络即膻中,是心的宰相,奉心君以司化。心包络的出入之经,比五脏六腑更接近心脏,真正做到了心喜亦喜,心忧亦忧。心包络与心呼吸相通,代替君主行使职权,使三焦之气无不通达,这正是心经各条支脉相通的结果。”
雷公问:“肾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肾属于水脏,是少阴正水的象征。海水就是少阴之水,它会随着月亮的盈亏而变化,肾的机能也与之相应。之所以被称为足少阴肾经,是因为这条经脉起始于足下少阴的部位。它从足心开始,沿着内踝的后面,别行进入足跟中,向上沿着小腿内侧,出腘窝内侧,上行股内后缘,贯脊入属肾脏,联络膀胱,这是河车之路,也就是任脉和督脉的道路。然而,这两条经脉都属于肾,有肾水则河车之路通畅,无肾水则河车之路堵塞;有肾水则督脉之路可行,无肾水则督脉之路断绝。所以这两条经脉的相通与运行,完全依赖于肾。因此,河车之路、督脉之路,实际上就是肾经的道路。肾经由此而行于肝,这是母脏进入子脏之所的意思;又由此而行于脾,这是水在地中流行的意思。肾经过肝脾二经后络于膀胱,因为肾是膀胱的里脏,而膀胱是肾的表脏,膀胱得到肾气才能开始气化,这正是由于这两条道路相通,气才得以往来。肾经络于膀胱时,贯脊会督脉后,又还出于脐前,通任脉,才能到达膀胱。虽然气化可以到达,但实际上是有经脉相通才能使之通畅的。肾经的直行部分,又从肝上行入肺,这是子脏回归母脏之家。由肺而上循喉咙,挟舌本而终,这是肾经想要朝见心君,先通过喉舌之意。肾与心虽然看似相克,但实际上相生,所以肾经的别出之脉绕于心,但又不敢贸然朝见心君,而是注入胸中的膻中包络后,肾经的精气上奉,化为心的津液,这是君王向下从民众中取得资源的意思,也是百姓向国家上贡的道理。各脏只有一条经脉,而肾有两条,这是象征天地两仪的意思。两仪就是日月,月主阴,日主阳,似乎肾作为水脏应该只应月而不应日,然而月之中未尝没有阳气,日之中未尝没有阴气,肾配日月正是因为其中含有阴阳。阴藏于阳之中,阳隐于阴之内,它们相互作用,不亚于日月的照耀。五脏六腑各有水火,唯独肾脏的水火处于无形,是先天的水火,不像其他脏腑的水火都属于后天。同样是水火,肾独属于先天,实际上是因为在两肾之间有一个主宰存在。这个主宰就是命门。命门就像小心脏,像太极一样能生先天之水火,进而生后天之水火。于是它裁成五脏六腑,使它们各自安于本宫,享受其安定的福祉,从而生生不息。
雷公问:“肝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肝属于足厥阴经。厥阴,就是逆阴的意思,上应雷火。肝经从足大趾丛毛的边缘开始,所以被称为足厥阴肝经。雷火都是从地而起,腾于天之上,其性急躁,不可抑制,肝的性情也是如此,是阴经中最逆的,稍有不如意,就会厥逆而不可止。肝经沿着足背向上,经过内踝前,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小腿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抵达小腹。这既是肝经的道路,也部分与脾经相通。既然与脾相通,那么也必然与胃相通。肝的经脉既然与脾胃相通,那么凡是有所逆乱,必然会先侵犯脾胃,这也是因为肝经与脾胃的道路熟悉。虽然肝经与脾胃相通,但肝的气机必然回归本宫,所以它的经脉又走于肝叶之中。肝叶的旁边有胆附着,胆是肝的兄长,肝是胆的弟弟,胆不络于肝而肝反络于胆,这是弟弟强于哥哥的意思。肝经上行穿过膈肌,这是趋向心的道路。肝的性情急躁,似乎应该直接走向心宫,但它却不直接走向心,反而走向胸膈膜,布散于胁肋之间,这是母慈之义。慈母怜爱子女,必然会为子女多方考虑,以厚养其脏腑。胁肋正是心宫的仓库,然而肝的性情急躁,不能长久安于胁肋之间,所以它继续循行,经过喉咙的后面,上行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眼球的内络脉,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部,这是木火上升的道路。肝经的支脉,从眼球的内络脉下行,经过面颊,环绕口唇,想要随口舌之窍以泄肝木的郁火。另一条支脉,又从肝分出,贯穿膈肌,上行注入肺中,这是畏惧肺金克木,所以通此经作为侦探之途。
雷公说:“五脏的经脉我已经了解了,请详细讲讲七腑的经脉。”
岐伯回答说:“胃经也被称为阳明经,是因为它的经脉与大肠手阳明经相接,从鼻额部下行至足。然而,胃经属于阳明,与大肠的含义又有所不同。胃是多气多血的腑,实际上有日月并明的象征,是纯阳的腑,主受纳又主运化。阳主上升,所以胃经从额部开始,游行于牙齿、口唇、面颊、耳前,最后会于额颅,显示出阳气的无处不到。胃经的支脉,从颐后下行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通肾与心包之气。因为胃是肾的关隘,又是心包络的功用所在,得到这两经的气,胃才能蒸腐水谷以化生精微。胃既然得到这两经的气,必然会归于胃中,所以仍然属于胃经。胃的旁络于脾,胃为脾之夫,脾为胃之妇,脾听从胃的使唤,以行其运化。胃经的直行部分,从缺盆下行乳内廉,挟脐而入气街。气街,就是气冲的穴位,是生气的源泉。探寻到这个源泉后,气充于乳房,才能散布到各经络。胃经的另一条支脉,起于胃口,循行腹部,下行穿过足少阴肾经之外,沿着本经之里,下行至气街而相合,这仍然是取气于肾,以助其生气之源。由此,胃既然得到了气的本源,就可以下行,以到达足部。从气街下行至髀关,抵达伏兔部,下行至膝髌骨,沿着胫骨下行至足背,进入中指内庭穴而终,这些都是胃经下达的道路。胃经的又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别行进入中指外侧间,这是胃经的旁行之路,正体现了胃经多气多血、无处不到的特点。胃经的再一支脉,从足背上分出,进入大趾间,与足厥阴肝经相交后,又交于足太阴脾经,这是为了避免肝木的克制,而亲近脾土之气。”
雷公说:“请讲讲三焦的经脉。”
岐伯回答:“三焦属于手少阳经,是因为三焦无形,它得到胆木少阳之气的滋养,从而产生火,其经脉起始于手小指次指的末端,因此被称为手少阳三焦经。这条经脉循行于手腕,穿过手臂,贯穿肘部,沿着上臂外侧,行于手太阳小肠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间,这是为了让火气能与大小肠相通。它上行至肩部,沿着上臂外侧,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这正是倚附于胆木以取其木中之火。接下来,它下行穿过缺盆,从足阳明胃经的外面交会于膻中,然后分别进入上焦、中焦和下焦。在上焦,它散布气并络绕于心包络;在中焦,它又下行穿过膈肌,进入络于膀胱以约束下焦。像胃、心包络和膀胱这些脏腑,都是三焦之气在上中下焦之间往来的通道,所以它们并不分别归属于三条经脉,而是仍然专属于三焦。然而,尽管三焦之气在上中下焦之间往来,但如果没有根本的主宰,那么气也会时聚时散,不能持久。哪里知道,三焦虽然得到胆木之气的滋养才能生长,但如果没有命门之火的温煦,它也不能茁壮成长。三焦有了命门作为根本之后,才能将气布散于胃,使胃开始有了运化的机能;布散于心包络,使心包络开始有了运行的权力;布散于膀胱,使膀胱开始有了运化的主宰。三焦经的一条支脉,从膻中上行,出缺盆之外,上行至项部,系于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到达颛顼穴,这无不是随着肾的火气而上行。另一条支脉,又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过客主人穴,交颊至目锐眦,这也是火性上炎,随着心包之气上行。然而,目锐眦实际上是胆经的穴位,这是胆经想要依附木气以生发火气。
雷公说:“请讲讲心主的经脉。”
岐伯回答:“心主的经脉就是心包络的府,又名膻中。它属于手厥阴经,是因为心包络代君出治,是心君的相臣,臣是阴的象征,所以属于阴。然而,它奉心君之命以出治,不敢有片刻的安逸,所以它的性情又急躁,与肝木的性情正相同,也因此被称为厥阴。心包络的经脉之所以难以顺从而容易逆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心脉出于心之本宫,心包络的经脉则出于胸中,心包络在心之外,正处在胸之中。所以,经脉出于胸中,正是心包络经脉属于本宫的表现。各脏腑的经脉都出于体外,而心与心包络的经脉出于体内,所以这两条经脉相对于其他脏腑来说最为尊贵。肾系交于心包络,实际上与肾相接,这是因为心主之气与肾宫命门之气同气相求,所以相亲而不相离。心包络的经脉由此下行穿过膈肌,历经络三焦,由于三焦之腑的气与命门、心主之气彼此其实没有异同,所以它们相互笼络而合为一体,虽然有表里之名,但实际上并没有表里之分。心包络经脉的一条支脉,循行于胸中,出胁部,抵达腋下,沿着内侧行于太阴肺经、脾经、少阴心经、肾经之中,这是为了取肺肾之气以生化心液。它进入臂内,入掌中,又沿着中指末端而出。另一条支脉,从掌中沿着无名指末端而出,与少阳三焦经相交会,这正好显示了它们同气相亲、表里如一的关系。心主与三焦虽然分为两条经脉,但我们必须统观它们相合的特点。因为三焦无形,它借助心主之气在上中下之间相通,所以离开心主就无法看到三焦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将它们合在一起讲述。
雷公说:“请讲讲胆经。”
岐伯回答:“胆经属于足少阳经,是因为胆的经脉得到了春木初生的阳气,并且它的经脉下行至足,所以被称为足少阳胆经。然而,尽管胆的经脉下行至足,但它实际上起始于目锐眦,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胆经从目锐眦上行至头角,下行至耳,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前方,到达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进入缺盆之外,这无不是为了助益三焦的火气。胆经的一条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锐眦之后,虽然这是旁出的支脉,但实际上仍然是为了顾护三焦的经脉。另一条支脉,从目外眦下行至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抵达(此处原文有缺失,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应为某一部位),下行颈部,再次与缺盆相合,然后下行进入胸中,贯穿膈肌、心包络,络于肝。因为心包络是胆之子,而肝是胆之弟,所以它们相亲而相近。虽然胆是肝之兄,但它附着于肝,实际上是肝的表,而属于胆。肝胆兄弟之分,就是表里之别。胆能分泄肝之气,那么胆汁就会旺盛,胆气就会张扬,然后才能将气分于两胁,出气街,统管毛际,横入髀厌之中。胆经的直行部分,从缺盆下行至腋下,沿着胸部,经过季胁,与前行的进入髀厌的部分相合,然后下行沿着大腿外侧,行于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这是为了窃取水土之气以自养。它出膝外侧,下行至外踝上七寸处的绝骨之端,再下行出外踝,沿着足背上行进入足小指次指之间,这是它的直行之路。另一条支脉,从足背别行,进入足大指歧骨内,出其末端,又返回贯穿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这是为了亲附肝木之气以使自身旺盛,因为阳得阴才能生长。”
雷公问道:“请讲讲膀胱经的经络。”
岐伯回答:“膀胱经属于足太阳经,因为太阳为巨阳,上应于天空中的太阳,膀胱得到太阳之火气,下行至足,就像太阳火光普照大地一样。膀胱经的脉络起始于目内眦,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从而接受其火气。它上行至额头,交汇于头顶,再至耳上角,这都是火性上升的表现。膀胱经的直行部分,从头顶进入并联络脑,再返回出项部,沿着肩胛内侧,挟着脊柱两旁下行,抵达腰部,进入并沿着脊骨内侧联络肾脏。膀胱作为肾脏的表经,与肾脏紧密相连,并通达肾脏中的命门之气,取命门之气归入膀胱之中,才能通过气化作用排出小便。虽然气化作用源于肾经,但其关键联系不可分割于膀胱。膀胱经的一条支脉,从腰部下行,挟着脊柱贯穿臀部,进入腘窝中终止,这也是借助肾气下达的结果。另一条支脉,从肩胛内侧另行下行,贯穿脾胂,向下经过骶尾部和臀部,促进小便的排泄,通过阴器排出体外。它还经过股骨大转子,沿着大腿外侧下行,与腘窝中的经脉相合,再下行贯穿两腿肚内侧,出外踝之后,沿着京骨穴,到达小趾外侧,与足少阴肾经相交。这一交汇点意味着肾气可以从下往上升,以助膀胱气化水液。
雷公又问道:“请讲讲小肠经的经络。”
岐伯回答:“小肠经属于手太阳经,因为它的脉络起始于手小指,并接受心火之气而得名。虽然心火属于少阴,但心火在内为阴,在外发则为阳。小肠作为心的表经,所以称为阳而不称阴。而且,小肠的性质原本就偏阳,又得到太阳之日气的滋养,因此也被称为太阳经。小肠经的脉络上行至腕部,出踝中,沿着前臂外侧后缘,出肘内侧,再沿上臂外侧后缘,行于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外侧,与太阳胆经之气相通。这是为了得到金气的寒凉和木气的滋养。它交于肩上,进入缺盆,沿着肩胛向腋下下行,经过膻中,联络心脏,与心君和相火之气相合。小肠经还循行咽喉,下行膈肌,抵达胃部。虽然火能生胃,但小肠主排泄而不主生化,为何会抵达胃部呢?这是因为小肠接受胃的气化,运化精微物质而产生糟粕,这也可以看作是生胃的一种表现。所以,小肠经连接胃的气化,下行于任脉之外,自然归属于小肠的本宫。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从缺盆上行颈部,经过颊部,上行至目锐眦,再进入耳中。这也是火性上升,趋向于窍孔而出的表现。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分出,上行至颧骨,再抵鼻至目内眦,斜行络于颧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这是阳经与阳经相应的表现。
雷公再次问道:“请讲讲大肠经的经络。”
岐伯回答:“大肠经被称为手阳明经,是因为大肠负责传化糟粕,具有显著、明显的意义,这是阳的象征。虽然大肠属于金,本应呈现阴象,但因其主排泄而不主收藏,所以归属于阳。大肠经的脉络起始于手食指的末端,因此也被称为手阳明大肠经。它沿着食指上行进入前臂,上行至肘部上外侧,再上行肩部,进入缺盆,联络肺脏。这是因为肺脏的气能够包举大肠,而大肠的系脉也上行联络于肺。大肠得到肺气的滋养而易于传化糟粕,所以其气不能久留于膈中,其系脉也下行穿过膈肌,直接到达大肠,以履行其传化的职责。大肠的开合功能由肾脏主宰,这意味着大肠的气化作用应该与肾脏相通。但为何大肠的系脉不与肾脏相交会呢?其实,肺金之气就是肾中的水火之气。肾气必然来源于肺中,而肺中的气既然已经降入大肠之内,那么肾气又怎么可能不进入大肠之中呢?因此,大肠不必再通过系脉与肾脏相通,就能得到水火之气,从而进行传化和开合作用。大肠经的一条支脉,从缺盆上行颈部,贯穿颊部,进入下齿缝中,再返回出来,挟行于两口角旁,交于唇中左右,上行挟鼻孔。这正是大肠经得到肺肾之气,并随着肺肾的脉络上升的明显表现。”
陈士铎点评说:“十二经脉的讲解已经非常详尽,无需再逐段讨论。”
来源:《外经微言》(清·陈士铎)
翻译:小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