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在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成功举办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重要活动,“无问西东国际艺术交流展——从上海到罗马”开幕式。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意大利外交部副部长乔治·西利,意大利外交部公共和文化外交总司司长亚历山德罗·德·佩迪斯,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馆长雷娜塔·克里斯蒂娜·马赞蒂尼,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等中意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展览汇聚了49位中国和意大利艺术家的七十余件作品,以“时空的映照”“观念的拓界”“图景的生成”为三大主题单元,通过绘画、雕塑等多元媒介,探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地方经验与全球语境的交汇与重构,呈现当代艺术在多样性中激发共鸣的可能。
![]()
贾桂德在致辞中强调,人文领域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厚内涵,精美的展品宛如一座座桥梁,紧密连接起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康庄大道。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冷战阴霾再度笼罩的复杂背景下,这种建立在相互理解与深度欣赏基础上的文明对话显得尤为珍贵。
![]()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左四),意大利外交部副部长乔治·西利(左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左二)等中意嘉宾在导览的带领下观看艺术作品。图:上海美术学院
乔治·西利表示,中意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展现出的深厚根基和良好前景,充分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他希望在未来,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
曾成钢在致辞中首先感谢意大利现当代国家美术馆及各方支持,并阐释了展览“通达无碍”的精神理念。他强调说,值此中意建交55周年之际,本次展览不仅是东西方艺术寻找共鸣的重要实践,更彰显了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
林美银(左三)等罗马知名侨领应 曾成钢院长邀请观看“无问西东”艺术展
开幕式结束后,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向欧洲时报记者系统阐述了学院的发展理念、“新海派”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艺术在全球化时代下的展望。谈及上海美术学院的建设,曾成钢将其形容为“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奇迹,也是上海美术教育的百年梦想”。他指出,学院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上海城市精神与国家战略的创新之路。
![]()
意大利来宾观看艺术作品
身处上海,曾成钢对如何继承与发扬海派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新海派”理念。他特别解释说:“‘新海派’不是一个画派,也不是什么门派,而是一种路径,一种方法,是一种精神。”他将其核心从“开放、创新、包容”进一步升华为“更创新、更开放、更包容,以及更未来”,并构建了“四大格局”(大时代、大上海、大交叉、大美术)与“四种能力”(传承、创新、服务、引领)的学术框架。这一理念的实践,便是以“无问西东”的格局与“风自海上”的精神,打造中国美术教育的国内外双驱动。
![]()
意大利来宾观看艺术作品
谈及“无问西东”展览为何首选意大利,曾成钢表示,这既是机缘,也是历史文化的必然。中意建交等重要时间节点提供了官方对话的契机,而两国深厚的文明源远则为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场对话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为了开启未来。
![]()
无问西东国际艺术交流展——从上海到罗马。图: 上海美术学院
曾成钢还表示: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城市乃至个人的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内部的强大,而必须在世界范围内被“表达”和“体现”,要让世人看到你做了什么,并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持久的印记。这种价值的实现,核心要依靠自身的“品质”与“创造”。
![]()
无问西东国际艺术交流展——从上海到罗马。图: 上海美术学院
最后,这位曾游学意大利的艺术家分享了他对未来的展望 。他希望能有机会在意大利举办一场个人展览,以此向深厚的意大利文化致敬,回顾自己的艺术初心,最核心的,是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向世界做出自己的回答:“今天的艺术家在当今世界能做什么?我们能呈现什么?世界对我们应有如何的看法?”
![]()
15日,曾成钢院长一行与罗马侨界代表亲切座谈,共商“侨”力如何在中国文化“出海”的浪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贡献独特的智慧与力量。
(欧洲时报记者张锐罗马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