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六届中国国际风筝会、第十一届全国风筝比赛在贵阳市白云区举行的盛况。 ( 贵图云供图)
诞生显智慧
传统风筝的制作,浸透着山地祖先“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学。飘扬在首届风筝节上那些“龙头”“福燕”风筝,看似朴素的选材,却藏着深刻的地域自觉——生长三年以上的慈竹,需在雨季前采伐以保证纤维韧性,经匠人以“火烤定形、水浸去涩”的古法处理,方能削成三毫米细条“轻若蝉翼”却“韧如弓弦”。这种对本土资源的极致利用,恰是山地民族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
![]()
1989年首届白云风筝节亮相。(白云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
1991年起,白云风筝节由一个集展示、交流、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全区性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白云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我爷爷会在宣纸或者土布上绘制各种图腾,然后用竹骨连接,既符合传统东方美学,又能防潮且美观。”贵州云飞风筝队队长李磊的家族记忆,打开了传统工艺的文化大门。在李磊的记忆里,祖父将铝厂木工的精密与苗族蜡染的晕染技法相融,在土布上绘制的“龙纹”图案,既保留了布依族图腾的神秘感,又因桐油浸泡的土布具备防潮特性。这种“工艺为用、文化为魂”的造物观,让白云风筝从诞生之初就超越了娱乐工具的范畴,成为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
![]()
白云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
李洪斌制作的大型龙风筝,在第十届全国风筝比赛暨贵阳白云第九届风筝节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 贵图云供图)
“贵州风筝王”李洪斌的创作更显文化自觉。其代表作“钟情甲秀楼”,将明代建筑的飞檐翘角转化为风筝的受力结构,既保持了传统龙串风筝的灵动,又融入了贵阳城市记忆。2006年获吉尼斯认证的“通天白云龙”,长达百米的龙身以“一节一韵”的设计,将贵州喀斯特峰丛的层叠意象化为空中奇观。这些作品证明: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对文化基因的精准解码与创造性转化。
创新促发展
文化的进阶,往往始于对固有边界的突破。白云风筝的现代化转型,堪称一场守正创新的工艺实验。
![]()
白云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
2023年4月28日-30日,白云第十四届风筝节现场。( 白云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2012年夜光风筝的出现,绝非简单的材料替换。匠人在保留“工”字骨架核心结构时,对透光面料进行了“蜡染防渗透”改良——将布依族蜡染的蜂蜡防染工艺用于面料处理,既解决了荧光颜料的晕染问题,又让风筝在夜间透出蓝靛色的民族纹样。这种“传统工艺+现代材质”的融合创新,让古老图腾在科技光影中重生。
![]()
应邀参加第十届全国风筝比赛暨贵阳白云第九届风筝节的美国朋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
第十届全国风筝比赛暨贵阳白云第九届风筝节台湾队入场。
国际交流则带来了更深层的“基因重组”。2018年吸收韩式风筝平衡设计后,“白云龙”的改良并非技术移植那么简单:匠人将苗族银饰的“镂空减重”原理融入龙骨节点,使风筝在高空风速突变时仍能保持稳定。这种“国际技法+民族智慧”的融合,形成了独有的“抗风平衡系统”,成为12项地方特色工艺中最具突破性的成果。
近五年30余次国际展示的数据背后,是文化话语权的悄然转变。从早期赴潍坊参赛时的“学习模仿”,到如今为国际赛事制定“龙串类风筝抗风性能标准”,白云风筝完成了从“外形模仿者”到“标准输出者”的身份跃迁。
文旅大融合
2025年7月18日至20日,贵阳市白云区云尚营地将化身为国际竞技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风筝运动员将各展所长,进行激烈地角逐,为国内外游客奉送上一场精彩绝伦的盛宴。国际风筝会上的17个竞技项目则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的精妙设计:龙串类风筝的磅礴气势适配大型活动的视觉冲击,双线运动风筝的技巧性满足竞技观赏需求,滚地龙的互动性则适合亲子体验——这种“赛事分层设计”,精准对应了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
![]()
![]()
“文化+科技+体验”融合绝非噱头。第三届夜光风筝比赛选择泉湖公园,既利用了湖区开阔的放飞条件,又借势公园的夜间灯光系统,形成“风筝荧光与湖面倒影”的双重景观;千架无人机编队表演的“风筝飞舞”造型,其图案数据源自“通天白云龙”的比例参数,让科技演绎有了文化根脉;路边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更具巧思,《放风筝》等贵州民歌的新编版本,与空中风筝形成“听觉—视觉”的通感体验。
数据印证着文化IP的经济价值:20万人次的预计游客量、9000万元的旅游综合收入,背后是“风筝赛事引流——文化体验留客——消费转化增收”的完整闭环。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协同——住宿业25%的增长带动了本地民宿集群发展,餐饮业36%的增幅推动了酸汤鱼等黔味美食标准化输出。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效应,正是文化强区战略的生动实践。
文化展自信
“北有潍坊、南有白云”的格局背后,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如果说潍坊风筝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工重彩,白云风筝则彰显了黔中文化的灵动机变——这种特质在与少数民族文化、三线文化的融合中越发鲜明:风筝图案融入少数民族图腾,骨架工艺借鉴三线建设时期的机械精密标准,让传统民俗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
第十届全国风筝比赛暨贵阳白云第九届风筝节硬翅微型沙燕风筝长宽只有15CM。
![]()
第十届全国风筝比赛暨贵阳白云第九届风筝节,台湾嘉义队准备参加复线风筝的比赛。
对白云风筝而言,即将启幕的第十六届风筝嘉年华,承载着更深远的文化使命。“非遗”展与风筝DIY的联动,是“技艺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实践;潮流市集里的风筝元素文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而国际代表队的参与,则让白云成为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
图片源于网络
这根风筝线的隐喻从未如此清晰:一头系着的是慈竹、土布、植物颜料所代表的文化根脉,是“轻、韧、挺”背后的工匠精神;另一头连着的,是无人机、夜光技术所象征的技术洪流,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胸怀。在贵州建设文化强省的新征程中,白云风筝正从地域文化符号升华为一种精神图腾——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滋养未来的土壤;地域不是隔绝世界的屏障,而是拥抱全球的起点。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2025年的清风再次扬起白云的风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个地区用文化自信书写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何冰雪 责编/杨倩倩 审核/曾昕 终审/谢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