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戏方」,及时获取全国工作坊资讯
![]()
《伪君子》剧照
舞台设计:Katrin Brack
整理、撰文|米兰
什么是舞台?
上个周末,林奕华在上海Young剧场用五堂课深入浅出地给大家分享了他对构成舞台的众多元素的理解。
课程共五节,分别是:剧场与空间、建筑与空间、物料与空间、情感与空间、空气与空间。
实际上分别对应的是观演关系、实体布景、介质选择、主观投射和「无中生有」。
对于我来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5节大师课的内容的话,我想林奕华是在讲他自己「如何看戏」?。
尤其是通过舞台设计的角度,去看那些舞台意义不明的非现实主义戏剧。
![]()
跟着他的指引,你的目光会从剧场的舞台和观众席的设置出发、看到舞美布景、舞台上的非常规材料、整体的氛围营造,以及在单一和沉闷的舞台上,看出丰富和有趣的东西。
听完这五节课,我突然觉得,我不仅稍微学到了怎么去「看」戏,好像也学到了要怎么去「生活」。
以下分享记忆最深刻的10个Take Aways——
No.1
有时候我们觉得不好看,是因为还没有看清楚。
第一节课上课前,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影片。
课程开始后,林奕华又带来大家快速地看了一遍同一段影片。
这一次,他的声音作为旁白,不断询问:这里是什么?那个人在干嘛?角落里是什么?为什么演员要按照这个路线走…
在他的引导下会发现,可看的东西变多了,可以思考的地方也多了。
甚至会觉得,第一次根本没有「好好看」。
所以,「好看」不仅和「好」有关,也和「看」有关。
No.2
反射和折射——看到别人也在看,会创造出新的「时间」。
![]()
《桥头远望》观众席示意
舞台设计:Jan Versweyveld
课堂上的案例中,有一些剧目将舞台设置为四面台等非镜框式舞台。
这种情况下,观众可以看到其他观众也在看着舞台,有时相对的观众席还可以有视线交错。
这样就产生了「演员被观众看见」——「部分观众被其他观众看见」——「其他观众看见部分观众在看戏」多重效果,就像光的反射和折射。
例如《桥头远望》中,位于舞台两侧的观众在看剧,也构成了舞台和戏剧的一部分。
对于舞台前方的观众来说,舞台上发生的事,更具有一种过去了的「历史感」。
No.3
去看不是人人都能懂的戏很重要,它可能更会让你发现和喜欢自己。
一个现实主义的戏,使用的布景、道具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这些熟悉的物件会让你迅速想起真实的生活,而这种体验可能每个人都会有,所以「看懂」会比较容易。
而一些看起来很「抽象」的、你并没有「看懂」的戏,可能在之后的某天,因为你的某些体验,突然让你意识到了什么,这个时候你会产生只属于自己的「领悟」。
这种个人化的领悟,会让你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你注意到的这个方面,可能也只跟你自身所经历和关注的东西有关。
那也就意味着,「看懂」戏的过程也是在看懂自己。
No.4
视觉成为文本。
![]()
《玩偶之家》剧照
舞台设计:Jan Pappelbaum
在《建筑与空间》这节课上,林奕华介绍了Jan Pappelbaum为《玩偶之家》设计的布景。
整个家就像一个精致的Loft,客厅摆放着两把「巴塞罗那椅」。
这样的布置和选择在传达什么信息呢?为什么娜拉要从这样的一个家中出走呢?
巴塞罗那椅——包豪斯主义实用原则的代表作,其生产过程展现了精确的生产标准。
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象征着娜拉和这把椅子一样,也是被规训、被控制的「物件」呢?
带着这种目光,去思考舞美和道具中,除了功能意义之外的象征和隐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舞台视觉也在表达,即视觉成为文本。
No.5
介质的戏剧性和多义性。
![]()
在《物料与空间》这节课上,林奕华介绍了多部皮娜·鲍什的作品。
这些作品分别采用草地、枯叶、泥土、水、花朵等作为材料铺满舞台。
不同的材料,会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如枯叶带来的关于腐烂、破败、暴力…的联想。
当戏剧要传达的内容和材料引发的联想相得益彰,材料的戏剧性也得到强化。
与这些自然界中常见的材料不同,在Katrin Brack设计的《沉浸在狂风暴雨中》,舞台上采用的材料是纸片,纸片洋洋洒洒不断落下,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时可以说材料的多义性超过了其典型性。
多义性会带来更开放的解读,但也可能造成枯燥和迷失。
No.6
奇观一直持续,就不再是奇观。
在一些戏剧中,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下雨、下雪等场面,可能会令观众兴奋。
这些场面可能超过了服务剧情,成为噱头或者要「打卡」的名场面。
观众对名场面的期待可能会破坏观演的沉浸感。
《洪堡王子》的舞台设计则为从始至终都在「下雨」。此时,下雨就不再是奇观,而是成为舞台上新的「现实」。
![]()
《洪堡王子》剧照
舞台设计:Katrin Brack
在不变的雨水中,观众的注意力可能会回到演员身上,关注其他方面。
No.7
可以常常问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物料」?
![]()
No.8
把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放在舞台上,但是通过不同的角度,空间便会成为故事。
在《情感与空间》这节课里,林奕华主要介绍了Anna Viebrock的多部作品。
Viebrock的的舞美设计灵感,常常来自于她曾经去过的某个地方。
源自真实生活的空间,被放置在舞台上时,会带来一种「似曾」感。它会唤醒彼时彼刻的记忆,从而与当下产生关联。
但从真实存在到舞台设计,Viebrock所造的不是简单复刻,而是将那些最能引起情感波动的部分放大、居中、强调。
就像《卡捷琳娜的悲剧》中,两栋建筑形成的夹角正对观众席,舞美选择这样的角度,带来直接的压迫感。
![]()
《卡捷琳娜的悲剧》剧照
舞台设计:Anna Viebrock
如此空间便会超越空间本身而成为故事。
No.9
看到细微、看到变化、看到无形…
在最后一节课《空气与空间》上,林奕华设计了几个小游戏,由现场的观众参与完成。每完成一个游戏,便对应讲一部Katrin Brack的舞台作品。
在这些富有启发性的游戏和类比迁移中,他引导大家重新看待和定义有无、多少等概念。游戏包括:
在五分钟的时间内,用一分钟来接吻或者洗手——一分钟内有一个明确的行为,不代表其他的时间是无意义的,观察其他的行为同样有趣(一≠少)
在一个白板上,用笔画写字——没有笔迹但传达了信息(空≠无)
缓慢地咬碎雪饼,用话筒放大这种声音——声音中蕴含着无穷想象(慢≠闷)
用便利贴贴满全身——张贴的过程中或许会有不同感受(单一≠单调)
让一个观众走出房间,期间可以任意返回,但每次返回后需要立刻离开。
此时室内观众则配合在观众返回时给出不同的反应如惊吓、黑暗、人桥…——等待的过程中可以有各种状态(等待≠无事发生)
这样看,似乎可以从「无」中看出「有」了。
No.10
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才能在剧场转化为联系。
第一节课时,林奕华说,领悟的时刻便是找到了自己。
这个过程之所以会发生,正是因为无数不起眼的时刻记忆的累积,在剧场被唤醒。
青草的气味、落叶的声音、雨水的感觉…如果生活中没有积累这样的感受,在剧场里连接便不会发生。
![]()
《1980》剧照,皮娜·鲍什
同样地,一个转头、一个呼吸、一段空白…如果生活中没有留心,同样也不会在剧场中感受到神奇。
所以,对于我来说,这5节课程我学到最重要的就是,该如何去度过每一天——
记住用多情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
记住每次新的感受和情感发生的时刻(As found);
用你的发现去放大和创造——
然后你就会发现,你也可以是个艺术家。
![]()
我相信不同的人听完这次的课程后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也很好奇大家参加完这个课程之后的收获,于是我采访了几位「同学」——
@里里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不要带着找寻意义的心态去看戏。
-点解?
-空的心态最好,这样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收获的都是惊喜,而不是艰涩和困惑,也留给时间去化学反应。
-那我们这五节课为什么还要讲,不如就讲这句话好了?
-不,心态改变后就有很多要看的。怎么看?这就是后面讲的。
@tutu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用一双新的眼睛打开这个世界。
![]()
皮娜《春之祭》剧照
@cici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觉得对我来讲是要摆脱用只用文本叙事的传统/主流思维,然后要“多情”地看日常。
@Chandler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重要的就是没有最重要的。
-怎么说?
-如果可以问最重要的是什么,那么回过头来是不是也同样可以问最不重要的是什么?
舞台上呈现的是一种综合艺术,所以不能有“最”重要,这是不可以的。
-…(过了很久之后)… 我明白了。
比如那个《伪君子》里,彩带的3分钟如果是最重要的话,就代表着其他的3小时没东西看了,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才导致无聊。
-哈哈。如果我想抖机灵回答你问题我可以说“最重要的是没讲的那些内容”。
-确实!这五节课是「彩带」,没讲的才是「重点」。
@摸戏校尉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创作者和观众的沟通,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我们都需要多学多看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就像如果我们不知道「巴塞罗那椅」,那么在解读舞美设计的时候就少了很多趣味。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呢?欢迎评论区一起分享哦!
关注「戏方」,及时获取全国工作坊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