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5年1月,特朗普正式宣誓就职后,迅速兑现竞选承诺,将矛头对准中国造船业。
特朗普宣布对由中国企业建造、运营或拥有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停靠费”,最初拟定为150万美元,后因航运业强烈反对而调整为浮动费率。这一政策直接导致国际船东对向中国造船厂下订单,变得谨慎,许多原本计划在中国下单的客户,大多转向了韩国。比如韩国在全球船舶订单中的市占率已从去年的14%上升到30%,而中国则出现了下滑。
特朗普的政策并非突发奇想。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放弃民用造船业后,亚洲国家逐渐垄断市场——先是日本,后是韩国,而过去15年,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成为全球造船霸主。
所以特朗普的目标很明确,通过打压中国造船业,逼迫国际订单回流美国,重振本土制造业。然而,现实却给了美国一记闷棍。由于美国造船业长期萎缩,产能和技术均无法承接大规模订单,所以美国造船业并未获得多少订单,最终受益的反而是早已具备成熟体系的韩国。甚至日本和欧洲也跟着分了一点汤喝。
韩国三大造船巨头——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在2025年上半年都迎来订单上涨。韩国船厂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和交付效率。例如在液化天然气船等高附加值船舶领域,韩国长期占据技术制高点,而中国虽已迎头赶上,但特朗普的政策加剧了客户对供应链风险的担忧。
更关键的是,韩国政府迅速抓住了机会。2025年初,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扩大对造船业的金融支持,包括低息贷款和出口信用担保,同时加速推进环保船舶技术研发。相比之下,中国造船业虽试图通过降价和延长付款周期留住客户,但美国的打压举措仍让不少船东选择观望。
面对订单减少的局面,中国造船业正尝试多线突围反击。一方面,国内船厂开始转向军用船舶和高端特种船市场,例如中远海运集团近期承接了多艘大型破冰船订单;另一方面,中国加大了对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弥补欧美市场的损失。
当然,短期内的阵痛难以避免,不过长期来看依旧是前途光明,毕竟现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大多都是有发展中国家贡献的,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会带动航运船只的需求。
目前,这场博弈正在演变为技术竞赛。中国正加速推进绿色船舶和智能造船技术,试图以创新突破封锁;韩国则凭借先发优势巩固地位;而美国若无法解决本土产业空心化问题,所谓的“制造业回流”恐怕只是一厢情愿,最终只会给其他国家做嫁衣。
特朗普的“造船业战争”像一记重拳,却打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中国固然受了一点伤,但美国并未直接因此受益,反而还遭到了反制,利益有所受损,而韩国则意外捡漏。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已经清晰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单边制裁往往难以精准打击目标,反而会重塑市场格局,让第三方渔翁得利。未来,谁能在这场混战中笑到最后,或许取决于谁更能适应全球规则的变化,而非谁的口号更响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