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高悬,洪洞大槐树景区门前《开门迎亲》表演中,几位明装少女翩翩而出。大家皆引颈张望着,纷纷好奇地向前探视着。待我挤至前方,只见几位姑娘笑盈盈地,正用青花粗碗盛满大槐树酒递向游人。有人接碗便仰头畅饮,有人则举碗端详,面庞上堆着笑意,眼光里浮着疑问。我也端起一碗,酒液清凉甘甜,暑热顿消。人群里有人打趣道:“莫不是祖先担心我们寻根路上口渴,竟备下解暑的甜浆?”
领完大槐树酒,众人又被吸引至另一处。也是几名翩翩少女,边把槐巾披在游人肩头,边细细解释:“移民路上,祖先们被缚着手臂,若需‘解手’便喊一声,后来大家便称‘解手’为方便之意了。这槐巾,便为了纪念这段艰难。”槐巾披在肩上,仿佛轻轻裹上了六百年前祖先们出发时的风尘;槐花图案伏于胸前,又宛然在血脉里印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到了喜庆婚礼院,桌面上铺着红漆食盒,里面满盛着红枣与花生的喜糖,旁边还放着些细长如蝌蚪般、名唤“鱼疙豆”的吃食。鱼疙豆旁边支起一口大锅,锅里的水沸滚翻腾,一位师傅正拿漏勺将调好的绿豆面糊缓缓漏入沸水之中。面糊入水瞬间凝成滑溜溜的“小鱼”,翻腾几下,便迅捷被捞起,盛入碗里,浇上卤汁,撒上香菜,递到眼前。我忙接碗品尝,豆面柔韧滑嫩,卤汁咸香浓郁,豆香与卤味在舌尖上水乳交融,竟生出一股异常亲切的乡土滋味来。
而最触动心弦的场面,出现在祭祖堂的供桌前。桌上陈列着几碟朴素的供品——馒头、水果和几样糕点。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家人搀扶下颤巍巍地走上前,接住工作人员递来的一小块供品时,手抖得厉害,眼圈也红了。老人捧着那小块食物,轻轻咬了一口,仿佛咽下的并非食物,而是六百年岁月里被层层阻隔的乡愁。工作人员低声说:“供品撤下后,分给移民后裔,就是让游子们也能尝尝祖先祭桌上的滋味。”这一刻,供品已超越了果腹之物,分明化作了祖先无声的慈爱之手,抚过无数游子焦渴的心房。
最后,到了献殿,前500名游客还能分得一根老冰棍。我手握着那根冰凉沁人的冰棍,站于浓荫匝地的大槐树下,看众人肩披槐巾,口含冰棍,笑意盈盈,无不惬意满足。我亦含一口冰棍,清凉甘甜顷刻在口中弥漫开来。此时,满目翠绿浓荫,耳中人群低语,舌尖甜意弥漫,竟觉身心皆浸润在一种无言的温柔之中了。
此番“免费”的馈赠,又岂止于口腹之惠?它如槐树根须般,将我们与故土的记忆,与先祖的骨血悄然接通了——原来这洪洞大槐树之下,供品分食、酒浆相递,是祖先们穿越时空的无声牵挂。
当移民后裔颤抖着接过供品时,他们接过的其实是六百年前祖先准备的干粮。舌尖上的滋味最是深刻,洪洞的槐树荫里,我们吃下的每一口食物,何尝不是为灵魂寻根所植下的根系?这根系绵绵不绝,终将支撑我们走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