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中时时记起党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李刚同志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深深烙印在实践队成员的脑海中,于是2025年7月7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烽火寻迹”社会实践队再次深入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队员们参观走访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和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了解了李刚烈士的生平以及光荣革命经历。随后队员们步行至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了瞻仰和纪念仪式,让革命烈士的爱国和奉献精神深种在心中,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李刚革命烈士的可歌可泣的革命经历带来的长远意义。
一、血色黎明前的火种
1914年,南安诗山的一个华侨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婴,父母为他取名李敬文,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以“李刚”之名,在闽南海滨点燃革命之火。少年时代的李敬文随二哥远赴马来西亚谋生,异国工厂里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像一把重锤敲醒了他的阶级意识,“为工人阶级谋解放”的信念在心中悄然萌芽。1931年,他毅然放弃海外生计,在二哥的资助下回国求学,考入泉州昭昧国学,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向革命。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震碎了山河,也点燃了青年李敬文的报国热血。
同年秋天,他在国难当头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李刚”,以钢铁般的意志投身革命洪流。1932年,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在安溪佛仔格成立,李刚回到家乡组织青年闹革命,带领群众制作红旗插遍诗山、钟山,张贴“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让抗租抗税的星火在南安大地蔓延。1935年春天,时任中共金淘区委委员兼共青团书记的李刚,在眉山高田上演了一场“智取敌械” 的经典战役。当粮税局的一排士兵前来逼税催粮时,他化身会计,指挥游击队员化装成交粮农民,在谈笑间缴械敌人25支长短枪与数百块银圆。这场战斗不仅充实了革命武装,更让“李刚”的名字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符号。而群众对他的拥戴,更在一次特务包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几位农民故意将敌人引向歧路,用血肉之躯为他筑起安全屏障,这正是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
二、抗日烽烟中的中流砥柱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在泉州事件中,国民党顽固派收缴红军枪械、杀害闽中工委书记刘突军,李刚与朱汉膺迅速组织抗日团体,通过媒体揭露阴谋,最终在党中央交涉下,闽中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国共合作期间,他派共产党员辜仲钊参与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泉州分会工作,同时牢牢把握泉州的舆论宣传阵地,让抗日救亡的声音响彻泉属各县。1938年夏天,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后,李刚受命组建泉州中心县委并担任书记。他将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的抗日力量凝聚起来,在泉州掀起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
当厦门沦陷、泉州成为抗日前线时,他在南安深坑召开晋南两县联保代表大会,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1939年7月,李刚担任中共闽南特委书记后,仍心系青年党员的培养。在他的支持下,泉州中心县委在南安岭兜的养正中学(彼时已内迁至此)举办党员训练班,为革命事业锻造了一批年轻的骨干力量。那些在油灯下学习理论、在田间地头发动群众的身影,如今已定格为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永不褪色的浮雕。
图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内展
图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内展
三、饥民怒吼与生命绝响
1940年4月,泉州官商勾结大发国难财,粮价一日数涨,饿殍遍野。4月4日,李刚在泉州市区中山路水门巷口,组织了震惊闽南的“抢米斗争”。这场反饥饿、斗奸商的群众运动,如一声惊雷划破黑暗,让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饥民看到了抗争的力量,也让国民党当局感受到了人民的怒火。1941年初,国民党对闽北崇安村头乡发动“围剿”,在福建省委干校学习的李刚被迫突围。在荒山野岭中,他与战友们靠野菜充饥,却最终因被困饿死在闽赣交界的荒山中,牺牲时年仅27岁。那个曾在诗山挥斥方遒的少年,那个在抗日烽烟中奔走呼号的青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路上。
图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内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览图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内展
“烽火寻迹”实践队员们感受到,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传单、标语、旧枪械,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革命故事,诉说着李刚与他的同志们如何用血肉之躯在闽南海滨筑起精神的长城。 回望来时路,从1931年改名“李刚”到1941年血染荒山野岭,他用短短十年的革命生涯,诠释了什么是“少年头不辜负苍天”。当我们在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鞠躬时,山风拂过,仿佛是先烈们对后辈的殷切嘱托。如今的泉州早已褪去战火的硝烟,但李刚烈士组织的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所代表的团结精神,“抢米斗争”所彰显的为民情怀,依然是新时代青年奋进的精神坐标。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深知,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句空话。当我们回到校园,当我们走向社会,李刚烈士在异国工厂萌生的阶级意识,在国学课堂写下的明志诗,在抗日前线凝聚的群众力量,都将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李刚烈士用27年的生命,在闽南海滨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而我们,将带着这份精神火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卷。
图为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片均为烽火寻迹实践队所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