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在下车时不慎遗忘装入干净纸质垃圾袋中的儿童手表。环卫工冒着高温翻了8吨垃圾帮游客找儿童手表引质疑,城管局回应:有需求就要做。
这事看着是挺暖心的,两名环卫工在35度高温下翻8吨垃圾就为了找一块儿童手表,但个人觉得这事儿并不值得大张旗鼓的提倡,公共服务终究是有边界的,基层劳动者的权益也不能不管不顾。
东西能找回来肯定是开心,但在高温的垃圾堆放点,这个肯定环境恶劣,有点不拿人当人。
大同城管局的回应挺有意思,说老百姓有需求就得做,乍一听没毛病,可仔细琢磨,这话就跟自助餐似的——理论上啥都能拿,但真要是每个人都只吃最贵的,餐厅迟早得炸。
翻垃圾找手表算不算环卫工分内工作?严格来说,环卫工的职责是垃圾清运和街道保洁,不包括替游客捞遗失物。
但现实中,基层单位往往被行政指令推着走,领导一句话,工人就得干,干完了还得被包装成正能量典型。
那俩环卫工在垃圾堆里扒拉四个钟头,手套都没戴,汗珠子砸脚面,最后红包还被婉拒。
你说他们图啥?图那点基本工资?图领导一句表扬?还是单纯怕丢了饭碗?
高温津贴倒是该发,法律规定35度以上露天作业必须给补贴,可实际操作中,很多单位要么发点藿香正气水糊弄事,要么直接装傻充愣。这次翻垃圾的工人有没有拿到额外报酬?新闻里一个字没提。
简单算下账,儿童手表市价撑死两千,可翻8吨垃圾的成本远超这个数——垃圾转运费、人力工时、高温防护,加起来够买好几块新表。
更别说潜在的健康风险,中暑、划伤、感染,哪样都不是闹着玩的。
类似的争议早不是头一回了。前几年的新闻里就有民警翻5吨垃圾找黄金,网友就吵翻天,可黄金好歹值40万,儿童手表能比吗?公共服务不是许愿池,不能谁往里头扔硬币都指望冒出个阿拉丁神灯。
这位失主还算厚道,知道发红包感谢,虽然被婉拒。但更多时候,这种个人失误导致的额外劳动,最终全压在了基层劳动者肩上。说句玩笑话,要是城管局长亲自下场翻垃圾,那才叫真暖心。
因此这事儿没必要大力宣传的,自己的失误让别人买单。这明明是个资源错配的案例,愣被包装成城市温度的宣传素材。
环卫工人成了工具人,他们的劳动价值在宏大叙事里被轻轻带过,仿佛高温下徒手翻垃圾是天经地义。
真要较真,解决方案不是没有。比如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救命的人工耳蜗可以全力找,普通遗失物让失主自费委托专业公司。或者学某些景区,明码标价有偿搜救,谁犯错谁买单,别让公共资源兜底。
还有就是,现在儿童手表都有离线定位功能,厂家完全可以加个远程鸣响模式,就算埋垃圾堆里也能听声辨位。垃圾处理厂也该配备金属探测仪,犯不着让人肉当探测器使。
其实没必要那种道德绑架式的宣传,真正的城市温度,不该是让最辛苦的人扛下所有,而是让每一份劳动都得到合理回报。
翻垃圾找手表这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公共服务中的懒政思维:只要结果好看,过程再荒诞也能被合理化。而基层的环卫工人,在默默中承担了收拾烂摊子的角色。
有些温暖,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真正的文明,是让负重者不必委屈地领取掌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