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广电第1眼”报道,重庆市民赖先生因生意困难欠下百余万债务,希望女儿帮忙,却引发家庭矛盾。赖先生称,去年他将开发商抵押的两套永川房产(价值60多万)过户给女儿,今年5月得知女儿均已售出。如今身处困境,他期望女儿返还部分售房款。
小女儿表示,父亲在她们年幼时出轨导致父母离婚,且长期疏于陪伴,赠与房产更像是“补偿”,并非借款。她们原计划在姐姐坐完月子后商议支援金额,但父亲公开指责令她们伤心。但父亲表示:她是女儿,不需要来教育我,该给的抚养费都给了。
经记者调解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两位女儿各自留下20万元,并分别向赖先生现任妻子转账30万元用于还债。双方签署协议,明确此后无任何债务纠纷。
热点解读
一、父债子偿有法律依据吗?遗产与债务如何划分?
父母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签署的债务合同,其效力仅约束合同当事人。子女非合同相对方,无法定义务代偿父母债务。父母或子女相互代为还款的行为本质是道德互助,若无书面债务承担协议,法律不予强制支持。
当父母去世后,子女若选择继承遗产,则需以继承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生前债务(《民法典》第1161条)。例如:遗产价值100万元,债务150万元 → 子女仅需偿还100万元,剩余50万元无清偿义务;遗产价值200万元,债务150万元 → 清偿后剩余50万元归子女所有。
超过遗产实际价值的债务,继承人不负清偿责任,此即“有限清偿”的法律内涵。
不过,也存在特殊情况,如:
1.法律允许子女自愿偿还超过遗产价值的债务,但该行为不可撤销,一旦清偿,不得以“不知限定继承原则”为由索回超额部分。该选择属于道德自主范畴,非法定义务的延续。
2.若子女通过书面声明明确放弃继承权,则同时免除遗产债务清偿责任。此时债权人仅能就遗产本身主张权利,与子女个人财产无关。
3.如果债权人能够证明父母在生前将财产转移给子女,目的是逃避债务,债权人可能有权要求法院撤销这种财产转移,从而使这部分财产可用于偿还债务。
4.如子女直接参与了父母的经营或有其他法律认定的连带责任关系,如子女作为父母债务的担保人等,子女可能需要对父母的债务承担责任。
二、父母能否在赠与完成后撤销并追回财产?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该条规定了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给赠与人留有一定回旋的余地,但撤销赠与仅限于赠与财产的权利尚未转移给受赠人之前。
即,赠与的核心效力取决于财产权利的转移状态:动产以实际交付为准(如现金、首饰等),不动产以产权变更登记为准(如房产过户)。一旦完成权利转移,赠与关系即告生效,赠与人丧失任意撤销权。这意味着,若父母已将房屋登记至子女名下或交付贵重物品,仅因事后反悔(如家庭矛盾、情感变化等)主张撤销,法律不予支持。此时财产所有权已归属受赠子女,父母无权单方追回。
然而,赠与完成后撤销权受限并非绝对,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综合《民法典》第663条规定的三种法定撤销情形为您做出总结:
一是受赠子女严重侵害父母或其近亲属合法权益(如实施家暴、虐待或故意伤害);二是子女拒不履行对父母的法定赡养义务(尤其在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三是违反赠与合同所附义务(如约定子女需提供居住照顾却未履行)。若存在此类情形,父母可向法院诉请撤销赠与并追回财产,但需承担举证责任,且必须在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权利。
此外,若赠与导致父母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计或扶养他人能力,如因赠房无力承担重大医疗费,即使子女无过错,父母亦可主张返还部分或全部财产,但需证明赠与行为与生活困境的因果关系。
泽达寄语
父债不用子偿,父亲赠予的财物一旦转移后也无法律义务返还。因此就事论事来看,本案中子女自愿退还被赠予的“房屋款项”为父母承担债务的情况,纯粹是基于亲情、道德或情感认同所作出的个人选择,彰显了人伦温情,而绝非其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而本案中的赖先生身为父亲虽婚姻不圆满未能给子女提供完美的家庭,却也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支付了足额的抚养费,还赠与房产,实属不易。
网友层面,有人认为子女是“肆意占有父母财产”“白眼狼”“啃老”“自私”,亦有人认为父亲本就是亏欠子女,不该再要回已赠与的财产,更不该将家庭私事公诸于众任由子女被网友评判。关于此事你如何看待呢?
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站在理性的角度表示,法律能清晰界定债务归属,却难以丈量亲情裂痕的深度。有时候,金钱或许能结清账面上的债务,但协议背后那些关于责任、亏欠、补偿与亲情的千钧之重,远非一纸文书所能承载。家和万事兴,且行且珍惜
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对不同法律规定、热点、案件、裁判文书的梳理和研究,旨在为更多读者提供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察的视角。但需注意,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且司法实践中不同案例的细节千差万别,切不可盲目参照。
如果您遇到类似纠纷难以解决,也建议您及时咨询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以便更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