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normal"@@-->
7月11日,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开幕,10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
两岸金桥大使、中国铜艺大师、“迈巴赫少爷”的爷爷朱炳仁受邀出席,并携带作品《元起青花》惊艳亮相。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将其送上台,并作为两岸和平之礼,赠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
元青花是青花瓷里的璀璨明珠,寓意是祝愿祖国富强永固,祝愿两岸平安吉祥。
朱炳仁说:“元气青花的蓝色花纹,像海峡的浪,也像两岸人共有的血脉。”
在“跨越海峡来拜师”的活动中,朱炳仁再收两名台湾弟子,助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技艺文化在两岸的传承。
朱炳仁大师表示:“希望通过《元起青花》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如同《同源桥》一样,为两岸和平发展搭建新的桥梁。”
显然,这已经不是朱炳仁大师第一次致力于两岸和平发展的搭桥事业了。
其实,“先生大义”在业内早已有口皆碑,朱炳仁早被誉为“两岸民间交流第一人”,“被铜艺耽误的和平使者”。
01 “物”为桥
早在2003年,朱炳仁便考虑要为两岸和平做件实事。
第二年,他设计完成了中国第一座铜桥——“同源桥”。
桥身雕刻着杭州西湖、灵隐禅寺及台湾日月潭、中台禅寺四幅铜画,象征着两岸人民“同出一源,同文同种”。
2007年,同源桥由杭州灵隐禅寺赠予台湾中台禅寺。
赠桥仪式当天,7万台湾民众登上铜桥,祈福和平。
2024年,在安徽宣城桃花潭举办华语诗歌大会论坛,诗人来自两岸三地。
朱炳仁倡议在桃花潭再建一座铜质“同源桥”,与台湾的“同源桥”隔海相望。
2011年,朱炳仁制作“和平柱”赠予金门县,并获得首个两岸和平贡献奖。
“和平柱”高86厘米,由百余和平鸽环绕,寓意着两岸人民期盼“永久和平”的信念。
无论是“同源桥”“和平柱”,还是“元起青花”,朱炳仁大师的每件作品都藏着两岸情,他都力图以“物”为桥,搭起两岸和平的桥梁。
02 “艺”为桥
朱炳仁不仅以“物”为桥,而且以“艺”为桥,搭起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2010年,朱炳仁与台湾雕塑家杨奉琛携手举办“两岸两人艺术展”,从杭州巡展至台湾,让艺术成为连接两岸的纽带。
朱炳仁不仅是铜雕大师,还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全才。
2011年,他出版了诗集《云彩》。同年,他赴台拜访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乡愁》,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而朱炳仁在诗歌《云彩》中表达了同样的乡愁:“西湖潭印月,日月潭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
余光中笑着说:“你的‘云彩’解了我‘乡愁’。”
他在《云彩》旁挥笔写下:“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海峡隔两岸,不阻彩云飞。”
《云彩》与《乡愁》的相遇,成就了一对知己。
2012年,两人又在北大会诗。
2015年,朱炳仁出版诗集《乡语》,余光中为其作序。
03 “史”为桥
朱炳仁见证了两岸交流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2013年4月29日,是“汪辜会谈”20 周年纪念日,朱炳仁以“两岸金桥使者”的身份,受邀请赴台参与纪念活动。
他与杨奉琛合作的雕塑《相生相息》,永久陈列于台湾海基会大厅,成为两岸艺术交融的又一见证。
2016年4月29日,“汪辜会谈”23周年纪念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在金门和平纪念园区揭开“和平台海,繁荣永续”纪念碑。
朱炳仁获得金门政府颁赠的首个两岸和平贡献奖。
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习马会”举行,这是两岸最高领导人睽违 66 年的首次会面。
朱炳仁亦赶赴现场,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04 “心”为桥
朱炳仁先生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倡导两岸和平,事迹数不胜数,精神更是熠熠发光。
1.两岸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坚守者
从2003年开始筹划为两岸和平做实事,朱炳仁始终走在两岸文化交流的前列,成为真正的先行者。
不仅先行,他更以持续行动来诠释一个坚守者的担当。
“只要关乎两岸友好,必躬身参与”,小到街道办交流活动,大到国家级论坛,他始终积极参与。
他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终身实践者,毕生投入,而非一时兴起。
2.家族传承的家国情怀
朱炳仁对两岸搭桥人的执着源于家族基因里的家国情怀,源于“崇文重德、心系家国”的家风底色。
父亲曾对他说:“铜艺要练一辈子,做人要正一辈子。”“手艺即道义,作品即心声。”
因此,他努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件事连着家国事”。
如今,他常对年轻后辈说:“你们接过的不只是手艺,更是让两岸心更近的责任。”
这便是家族传承的力量。
3.“先生大义”的三重性
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朱炳仁先生真正做到了“大义”。
首先,大义于 “信”。
朱炳仁的作品里从没有“隔阂”二字,而是“两岸同根、和平共生”的具象表达。
他常说,“铜会生锈,但民族情感不会。”
他始终坚信“两岸必同心”“两岸一家亲”。
其次,大义于 “行”。
他拒绝 “象征性参与”,每件作品都融入对两岸的祝福,每次活动都亲力亲为,以“做实事”代替“说空话”。
他还曾计划成立民间公益机构“云彩”,帮助两岸同胞办实事、解难题。
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依然四处奔波,亲赴现场。
最后,大义于 “传”。
他不仅自己行动,更通过铜艺传承、公益讲学等方式,播撒两岸传承的种子。
他向台湾学子敞开大门,收授多名台湾弟子。
他告诉两岸青年:“交流要趁早,传承要接力”。
他认为,“传承比名气重要”。
朱炳仁的心中,始终有一座两岸和平与交流的桥。
金庸先生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真正的大义者,一定是为国为民者,国泰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
朱家铜艺能够屹立百年不倒,也正是因为一代代朱家人延续了炽热的家国情怀和良好的家风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