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绍兴十一年冬天,岳飞被调离前线,任命为枢密副使。
按理说,这是宋代武将难得的荣耀,可谁都知道,这不是升官——是夺权。
那年他三十九岁,刚刚打完一场硬仗。
岳家军收复了襄阳、郢州、随州,金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北伐的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回京,进枢密院。
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北伐,悬了。
那时候的朝廷,已经不太敢让岳飞继续往前打了。
不是怕败仗,是怕赢。
岳飞越赢,民心越向他,兵权越集中。
高宗赵构手里能调动的兵,反而越来越少。
他不说,但心里明白:再打下去,要是把两位被俘的皇帝真给救回来了,那皇位还坐得稳吗?
所以,岳飞被调了。
不是为了赏功,是为了“安全”。
表面上给了个高位,实际上,是把他从战场上撤了下来。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背后藏着很多细节。
比如那封著名的“十二道金牌”。
传说里,是皇帝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他火速回朝。
但真实的历史里,这说法并不确切。
官方记载中,只提到了“奉诏班师”,具体怎么传达、用了几道诏书,没有定论。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岳飞是接到命令后,立刻停止了进军。
那时候他正在郾城、颍昌一带,刚打完一场大胜仗,准备继续向北推进。
结果命令一下,他只能带兵回撤。
部下都懵了,还有人不信这是真的。
岳飞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这不是他第一次被“请回”。
早在建炎元年,他就因为上书批评朝政,被一撸到底。
那会儿他不过是个中层军官,敢直接给赵构上书,说皇帝不能总想着南逃,要亲征北伐。
结果,被认为“僭越”,革职还乡。
几年后才靠战功一步步爬回来。
岳飞的升迁,其实很快。
从二十岁第一次从军,到三十多岁做到都统制、节度使,短短十几年。
他不是贵族出身,也没有靠山,全靠打仗打出来的名声。
尤其是岳家军,战力强、纪律严、百姓信任。
那时候南宋的军队,能打硬仗的不多,岳家军算是最能打的一支。
可也正因为能打,才让人忌惮。
朝廷担心他“功高震主”,怕他“拥兵自重”。
更怕他心里还有“迎二圣”的念头。
这事儿得从靖康之耻说起。1127年,金军攻入汴京,抓走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
赵构是徽宗第九子,那时候还是康王,在南京即位后建立南宋。
可他始终没有正式“继位”的底气。
因为前两个皇帝还活着,还在金营里。
他是“代理皇帝”,不是“正统”。
岳飞北伐,旗号就是“迎二圣”。
哪怕他自己没野心,这个旗号也让赵构坐卧不安。
更别说,民间传言四起,说岳飞要“请二圣还朝”,恢复北宋。
于是,岳飞越赢,危险越大。
更巧的是,这时候朝中正好有一个坚持主和的人:秦桧。
他的想法很实际——打不过,谈判是最好的选择。
而岳飞的存在,就是他政策的最大障碍。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召回,韩世忠、张俊也被调任。
三位抗金名将,几乎在同一时间被“请”回朝中。
从此,前线再无统一的北伐战略。
岳飞最后一次出现在军政系统,是被任命为“万寿观使”。
谁都知道,这是个闲职,和军队没半点关系。
他被完全架空了。
同年十二月,岳飞被下狱。
罪名说不清,道理也讲不明,最后用了三个字:“莫须有”。
风波亭那天,天冷得厉害。
临安(今杭州)大理寺里,岳飞、岳云、张宪被秘密处死。
没有审判,没有公告,只留下了一句“莫须有”。
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多年后,岳飞沉冤得雪,宋孝宗为他平反,追封为“鄂王”。
可那时的岳家军早已解散,南宋再也没有过一支像样的野战军。
北伐的希望,也彻底断了。
临安西湖边,后人为他立了一座墓。
旁边还有两个跪着的铁人,据说是秦桧和他的妻子。
碑上刻着四个字:“还我河山”。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公开打出“迎二圣”的旗号。
脱脱、阿鲁图,《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岳珂,《鄂王行实编年》,中华书局,1998年。
刘浦江主编,《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李侃、谢国桢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五册,中华书局,1981年。
周绍良,《宋代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