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将自8月1日起对包括日本、韩国、泰国、南非等14个国家的商品加征高达40%的进口关税,并附上一纸毫不含糊的“最后通牒”。
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压行动。
特朗普试图借由关税杠杆构筑一条围绕中国周边的“经济封锁带”,不仅封堵转口贸易通道,还在制造业、物流链等领域挤压中国的区域影响力。
14国无一妥协
但形势的发展显然未如他所愿。
被点名的14个国家反应迅速而坚定,几乎无一愿意低头接受。
日本首相公开表示遗憾并表达抗议,韩国外交系统对“未事先通报”的粗暴行为极度不满,泰国副总理直言“战斗到底”,南非总统则当面反驳美国对数据的曲解。
特朗普原以为自己握着的是谈判桌上的王牌,但这些国家的集体不服软,却让这场“选边站”的计划提前陷入困局。
面对压力无法外化,特朗普很快将火力内收。就在宣布关税的次日,他调转枪口,把焦点重新对准中国。
这一次,他选择了一个看似边缘但颇具象征性的战场——农业。
7月8日,美国农业部长公开表示,政府将推动立法,禁止中国以及其他“外国对手”购买美国农田,甚至考虑“收回”中国投资者已经持有的土地。
这一表态迅速在舆论场引发震动。
尽管中企在美农地持有面积仅占0.03%,远低于加拿大、日本等传统投资方,但特朗普依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发动了这场政治化色彩浓厚的攻势。
事实上,这类言论在美国政坛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自2023年起,包括佛罗里达、蒙大拿等州便已出台地方法案,禁止外国人购买关键区域土地,而国会也通过了类似联邦限制提案。
特朗普如今旧案重提,显然是在对中美正在酝酿的第三轮谈判释放政治信号:美方并未放弃“强硬路线”,更不会让步于国内对华“软化”的批评声浪。
这是一种姿态输出,也是一场带有高度选举动员意图的操作。
与美国“表面强硬、内心焦虑”的政策风格不同,中国的应对更加系统而稳定。
外交部、商务部等多部门迅速而明确地表态,强调所谓“农地威胁论”毫无事实依据,是对正常投资的无端打压。
中方应对
同时,中方还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展现了不惧压力、从容布局的战略节奏:连续第八个月减持美债、持续增持黄金外储;
在稀土领域执行更严出口管理,尤其对军用高端稀土的出口对象进行用途溯源;
暂停与美国多个州的农产品合作协商;加快在亚非拉新兴市场推动本币结算机制,降低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
这一整套反制体系不仅针对当前的贸易摩擦,更具有深远的战略内涵。
在美方制造全球不确定性的同时,中国选择了强化制度保障与战略自主能力。
在稀土牌上,中国并未盲目实施“一刀切”的封锁,而是采取定向、审慎、可控的策略,既能精准打击美国军工命门,又能保留国际责任形象。
这种冷静克制,构成了对美极限施压战术的有效对冲,也让中国在国际舆论中逐步建立起“稳定器”国家的可信形象。
而特朗普的多边胁迫外交正面临信誉危机。
他不仅得不到盟友的积极响应,反而因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动削弱了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号召力。
在国内,来自农业利益集团和部分温和派议员的反弹也在酝酿。
他们质疑将农地问题政治化是否值得,担忧由此引发的中美互信破裂将长期损害出口导向型州的经济命脉。
这一系列回响,说明特朗普的做法正在引发系统性的反弹,其政治收益与经济代价开始出现倒挂。
与此同时,中国并未因美方动作而过度应激,而是保持战术节奏、稳定推进自身议程。
在金砖机制、RCEP、多边投资银行等平台上,中国积极呼吁推动全球南方经济体加强协作,建立应对单边制裁的协调机制,并倡导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贸易标准。
这种多边路径的拓展,既反映出中国对国际秩序未来走向的深度参与,也在实际中不断为自己积累战略缓冲与话语权。
可以说,中美当前这轮激烈而复杂的博弈,不再只是单一的关税或投资之争,而是围绕全球经济规则、地缘分工与制度权威的系统较量。
特朗普的“二选一”失败后选择借旧案“翻炒”农地话题,不过是一次失势后的转移操作。
而中方“斩钉截铁”的回应,则不只是语言上的强硬,更是一种成熟战略逻辑的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