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山西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班三下乡团队走进古交革命老区,循着红色足迹,在晋绥八分区旧址与岔口乡关头村的“钢铁走廊”间,接受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精神洗礼。
赤心追忆:丰碑光照千秋业,烽火丹心砺初心
晨光中,团队踏访古交晋绥八分区旧址革命纪念馆。在肃穆的展室里,讲解员以铿锵之声重现峥嵘岁月:抗战时期,山西因粮食充足成为红军建立根据地的重要选择,为困境中的队伍提供了关键支撑。晋西事变后,这里开辟的西北至东北交通线,成为联系全国的战略命脉,刘少奇、彭德怀等领导人曾在此辗转,无数军民冒死护送,用热血保障了通道畅通。根据地内,"投豆选举"凝聚民心,精兵简政团结力量,开明地主捐产支前,军民同心共克时艰。解放古交、太原攻城等战役中,战士浴血奋战,百姓踊跃支援,谱写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生动篇章。此次学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晋绥大地的每寸土地都镌刻着忠诚与牺牲。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将传承红色基因,让这段历史成为奋进路上的精神动力。
烽火之路:钢铁走廊穿险壑,青山犹唱抗战歌
下午,团队转赴岔口乡关头村——昔日的"钢铁走廊"核心枢纽。踏上古交的红色交通钢铁走廊,听着讲解员的讲述,那段隐蔽战线的烽火岁月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三条交通线贯穿平津汉,红色特工冒死传递情报,有的坠崖牺牲,李克农家属流落街头仍坚守使命。六大代表携代号经中东铁路赴莫斯科,绵山四姐妹忍家人被害之痛,坚持传情报、做后勤。国际友人也在此留下足迹:特来报道西安事变真相,何立华献身边疆医疗,临终盼骨灰归华。小罗峰249名战士全员殉国,郭兰英15岁唱响《白毛女》……这条走廊,是用信念凝成的生命线。三下乡的我们,读懂了何为"钢铁"——是热血与忠诚。
在返程途中,革命丰碑与实践旗帜交相辉映。老区人民粗糙手掌传递的温热,与纪念馆钢铁走廊的冰凉弹痕,共同熔铸成杏林学子的精神坐标。这既是红色基因的扎根之旅,更是"青囊济世"的启程宣言。
“山河铭记烽火血,青衿再续岐黄章”。青年以双足丈量钢铁走廊的信仰长度,以仁术诠释革命精神的时代温度,杏林青马工程班正将"红医"火种,播撒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之上。(山西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班三下乡团队)
声明: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