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这位在唐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最终却落得个灭族的悲惨下场。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武则天是致使长孙无忌灭族的罪魁祸首,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长孙无忌出身名门,凭借着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特殊关系,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更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在唐朝建立及统一的过程中,长孙无忌积极参与谋划,为李世民出了不少力。
玄武门之变,他更是坚定地站在李世民身边,协助李世民铲除李建成、李元吉势力,助其顺利登上皇位。正因如此,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极为信任与倚重,委以重任,使其在朝廷中的权势不断膨胀。
唐太宗晚年,在太子废立的问题上陷入两难。太子李承乾行为荒唐,让太宗大失所望;魏王李泰虽才华出众,却为人张扬,不知收敛,引发了国舅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等重臣的不满。这些重臣向太宗进言,若立李泰为太子,就必须先杀掉晋王李治,否则日后必将引发夺位之争。
而朝臣大多主张立李治为太子,太宗虽觉得李治性格懦弱,恐难以守住社稷,但在多方压力下,最终还是立李治为太子。为确保李治顺利继位并稳固统治,太宗临终前将太子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希望他们能尽心辅佐。
李治即位初期,长孙无忌以元舅和顾命大臣的身份辅政,权势达到顶峰。他在朝廷中说一不二,众多决策都由他主导。这一时期,看似是李治在当皇帝,实则长孙无忌在当家。永徽三年发生的房遗爱谋反案,成为了长孙无忌权势进一步扩张以及其命运转折的关键事件。
房遗爱是房玄龄的次子,娶了唐太宗的十七女高阳公主。房玄龄去世后,长子房遗直继承了梁国公爵位和财产,这让高阳公主深感不满,多次找房遗直理论,甚至为此事闹到唐太宗那里,结果遭到太宗训斥。
后来,高阳公主又因与著名僧人辩机私通,被太宗知晓,辩机被腰斩,高阳公主也受到责骂,不许再进宫,从此对太宗怀恨在心。太宗去世时,高阳公主都没有落泪。
李治即位后,高阳公主见其性格软弱,便与房遗爱商议,企图在天下有变时起兵造反,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房遗爱之弟房遗则娶了李元景的女儿)。然而,计划尚未实施,消息就泄露了,被长孙无忌得知。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此案大肆扩大化。
原本只是一起简单的皇室成员企图谋反的案件,在长孙无忌的操弄下,变成了一场牵连众多的政治清洗。参与计划的荆王李元景、驸马都尉柴令武、巴陵公主、武安郡公薛万彻等人皆被处死。
薛万彻作为唐初名将,死前大喊:“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 随后引颈就戮,刽子手第一刀没砍准,他还大吼 “何不加力!”,连砍三刀才斩下首级,其死状之惨烈,令人唏嘘。
长孙无忌趁机将与自己有宿怨或政见不合的人都牵连进来。房玄龄在世时是长孙无忌的竞争对手,房遗爱被处死后,其兄梁国公汴州刺史房遗直、三弟朝散大夫房遗则、四弟谷州刺史房遗义都被流放。
被唐太宗誉为 “英果类我” 的吴王李恪,因 “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一直为长孙无忌所忌嫉,也被冤杀。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 “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和李恪同父母的唐太宗六子蜀王李愔被流放到巴州,贬为庶人(后改封为涪陵郡王,客死巴州)。
唐高祖李渊的侄子,战功卓著的江夏郡王李道宗,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协,也被流放到象州,并在途中病死。后世史学家多认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嫉贤妒能,“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
此外,与房遗爱交往较多的宰相宇文节、安国公执失思力、谯国公柴哲威、尚书奉御薛万备等全部被流放。
房遗爱谋反案后,长孙无忌的权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警惕,其中就包括唐高宗李治。李治虽性格柔弱,但并不意味着他甘愿一直做一个被权臣操控的傀儡皇帝。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朝政的逐渐熟悉,他对长孙无忌的专权日益不满,渴望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而武则天的出现,成为了李治对抗长孙无忌的重要助力。
武则天因长孙无忌在立后之事上不肯支持自己,对其怀恨在心。显庆四年,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在未亲自找长孙无忌本人查问谋反之事的情况下,就听信许敬宗的诬陷不实之词,撤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并将他流放黔州,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等人也均被取消原有身份,流放到岭南。同年七月,唐高宗令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其部下袁公瑜审讯长孙无忌,袁公瑜逼得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从表面上看,武则天在长孙无忌的倒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她利用许敬宗对长孙无忌进行诬陷,最终导致长孙无忌身死族灭。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李治作为皇帝,在整个过程中的态度至关重要。
他并非对许敬宗的诬陷一无所知,相反,他是在知晓的情况下,默许了这一行为。这说明,李治对长孙无忌的权势早已不满,希望借此机会削弱乃至铲除长孙无忌的势力,以实现自己对朝政的完全掌控。武则天的行为,不过是契合了李治的想法,成为了他手中的一把利剑。
长孙无忌灭族的真相,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武则天的报复。在这场政治悲剧的背后,是李治对皇权的渴望与夺回。武则天与李治,在削弱长孙无忌势力这件事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他们相互利用,共同推动了长孙无忌的覆灭。
至于谁才是真正的 “凶手”,或许可以说,武则天是直接执行者,而李治则是幕后的主导者。这段历史,充满了权力的斗争与人性的复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反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