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的历史厚度
方绍海
位于蜀门秦关交界处的巴中,米仓古道以倔强的身姿贯通南北。千年米仓古道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历史悠久,文脉荟萃。早在秦朝时期,它就贯穿秦巴山脉,是连接川陕两地的交通要道。自殷商先民轩木为径,米仓古道既是军事要道,也是商贸之路。诸葛亮北伐时,曾在此屯兵运粮;南宋抗金,米仓古道成为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商贾云集,马帮的铃铛声在山谷间回荡,诉说着川陕两地的繁荣与交流。
米仓道(何嗣猛 摄,图源:川观新闻)
走在光雾山米仓古道的石阶上,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千年岁月打磨,光滑而又沧桑。路边的古碑、摩崖石刻,记录着曾经的风云变幻;古老的驿站遗址,仿佛还能让人看到当年商旅歇脚、马帮喂马的热闹场景。那些斑驳的城墙、残存的箭楼,都在默默讲述着往昔的金戈铁马,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将士们在此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英勇身姿。
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燕子岩,是米仓古道上的一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古迹,因其山形酷似燕子而得名。这里的岩石陡峭险峻,悬崖峭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穴,是燕子栖息的家园。在燕子岩附近,还有一些古老的石刻和碑刻,记录着米仓古道的历史和文化。沿着山间小路探寻,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感受大自然与人类历史的交融之美。
南江县光雾山米仓古道上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古驿站,截贤驿承载着无数过往行人的故事。相传三国时期,此处曾有一段“截贤”的佳话,为这座驿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走进截贤驿,古老的青瓦白墙、雕花门窗,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如今,驿站内还保留着旧时的客房、马厩等建筑,游客可在这里想象当年商队歇脚、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场景,感受古驿站的独特韵味,更是蜀道体系中永不褪色的枢纽坐标。
位于南江县的米仓山断渠风光(图源:人间仙境光雾山)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唐代洋壁道、汉壁道与荔枝道,连接川陕蜀道古桥、石洞与河槽,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见证自然与人文的千年共生。当行人穿越险峻古栈道,驻足仰望崖壁佛像,可见南北宗教文化在此交融共生,与天地同行。早在7000年前,在大巴山的㭼皱深处,听见岁月的回响,那是一群赤足踏浪的先民,在巴山点燃了文明的星火,他们用粗糙的石爷劈开荆棘,以渔猎的号子唤醒群山,用刻在龟甲上的象形符号,给广袤天地写下生存的不朽宣言。
米仓道(通江下阎王碥古栈道)(何嗣猛 摄,图源:川观新闻)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这不是史书里的冰冷记载,而是血脉奔涌的轰鸣,当周武王的战车碾过牧野,巴人勇士慷慨出征,战歌武帝的激越中,青铜时代的月光,照见忠勇信义的锋芒。古老的信约在时间长河里投下锚点,成为巴人刻在骨血里的基因,融入华夏。千年后的大唐,当佛教信徒从古印度出发,沿丝绸之路,跋山涉水来到巴州,当他在南龛山的鹰崖下仰望星空,开放包容的巴人把“四龛”的故事留在了坚硬的石壁上。这是巴人精神烙印在天地之间永不褪色的浪漫。
那时,十九岁的王勃逆行而上,巴山云雨浸透他勃发的诗情。这个在巴河畔写下“江山此夜寒”的少年,早已参透真正的文章,应该是天地间的呼吸。想必踏上这片土地定会身同此感的,还有盛唐之祖的杜甫和晚唐之冠的李商隐,在云异石边洗矶池和“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深里,已是逸韵千年的诗意。
在宋代的烽烟里,陆游把这里当作淬炼诗心的熔炉,也许便读懂了那些盛唐题刻。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巴中子弟张思训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象仪,齿轮咬合着巴蜀匠人的智慧结晶。
而当二十世纪的晨光穿透战争阴云,晏阳初从这里出发,点燃平民教育火种。他相信真正的文明,应该像那挺拔坚韧的巴山水青冈一样,贴伏泥土,深根大地。何尝不是古蜀道上的巴人用生命丈量大地的延伸,从手持长矛到冲出云霄,如何与天地对话,时光交替,我们终于懂得文明的脉络始终顺着山河的肌理生长,都在续写着同一部未完的史诗。丰厚的历史遗存,见证着文化交融,涵养着巴风流韵。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方绍海(四川省南江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巴中市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四川省巴中市新联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