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明说 | 科技热点关注】
![]()
据多方报道和Manus公司的官方回应,该公司近期确实进行了大规模业务调整,涉及裁员、总部迁移及海外扩张。
据悉,Manus中国区原有员工约120人,此次调整中,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其余约80名非核心员工被裁,裁员比例近2/3。
被裁员工补偿标准为 "N+3"或"2N"(N为工作年限),高于中国劳动法规定的下限。
对此,Manus对外回应表示,“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这强调调整是为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市场竞争。
那么,Manus总部真的迁至新加坡吗?
2025年6月,Manus产品负责人张涛在新加坡"Super AI大会"首次公开确认总部迁址。并且新加坡实体"Butterfly Effect" 已于2023年8月注册,由开曼群岛母公司全资控股,位于新加坡桥北路。
新加坡招聘计划已经开启,正招募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岗位,月薪**8000-16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元/月),年薪超130万元,显著高于原中国团队薪资水平。
同时计划在东京设立办事处,拓展日本、东南亚及中东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调整的深层动因可能是地缘政治与资本压力有关。
2025年5月,Manus完成由硅谷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5亿美元),但因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限制,该交易正接受财政部审查。投资者要求迁址以规避监管。
此外,受美国对华AI芯片禁售影响,如英伟达H20、L20芯片断供,Manus研发进度受阻,无法获取先进算力支撑产品迭代。
就此,Manus计划将中国业务与国际业务彻底拆分,降低政策风险。
而新加坡作为中立跳板,是个不错选择,不仅可接入OpenAI、Anthropic等国际AI生态,而且可以利用其算力节点和金融环境优势。
Manus从爆红到降温,这一路你看到了中国AI产业什么变革?
2025年3月推出"通用AI智能体"产品,内测码炒至10万元/个,月活一度突破2000万。
5月开放注册后月活骤降至约1000万,用户留存面临挑战。
在商业化尝试上,Manus推出分级订阅制,基础版19美元/月,专业版199美元/月,但尚未形成稳定变现闭环。
显然,我们不得不关注行业趋势,就是中国AI企业出海潮。Manus并非孤例,近期多家中国AI公司外迁。
如HeyGen(AI视频),从深圳迁至洛杉矶,要求红杉中国等中方投资者退出。
如WIZ.AI(生成式AI),前360高管在新加坡创立,主攻东南亚市场。
如MainFunc,前百度副总裁景鲲在美推出竞品Genspark,上线45天收入达3600万美元。
目前来看,新加坡因政策开放性、算力资源及地缘优势,成为中资企业首选。
由此可见,Manus的闪电外迁与裁员,是资本驱动与地缘技术封锁下的被动选择,也是中国AI企业在全球博弈中寻求生存的缩影。
短期阵痛换海外布局,能否依托新加坡撬动国际市场的增长,仍取决于产品迭代速度与地缘环境变化。
阿明书法:出海
![]()
你怎么看?
欢迎文末评论补充!
【科技明说|全球存储观察 |全球云观察|阿明观察】专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数据说话,带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