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午,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一间30平方米的车库,72岁的张华昌顾不上吃午饭,正专注地打磨一件根艺作品。“这件‘梅花鹿’是我刚打磨好的,平时戴上棉手套盘,慢慢就包浆了,很有寓意。”他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件作品的喜爱与珍视。
张华昌与那些奇形怪状的“荆疙瘩”(黄荆的根部,地方名 “荆疙瘩”)的缘分,要追溯到50年前。那时,他下乡回城后,被分配到淄博张店电机厂(现淄博牵引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本就对博山老家山上的荆疙瘩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在参加工作后幸运地分到了木工组,得以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习木工手艺。经过三年日复一日的刻苦磨炼,他终于出徒,能够独立制作家具了。
工作稳定下来后,张华昌便利用业余时间,在淄博及周边地域的山上四处寻找荆疙瘩。他小心翼翼地将各种造型独特的荆疙瘩收集起来,带回家中。凭借着对艺术的敏感度,他根据荆疙瘩的原生态外形,用锉刀稍加修饰,再用棉布细细打磨,一件件精美又传神的根艺作品便应运而生。
时光匆匆,2013年,张华昌从单位退休,业余时间变得格外充裕,他也得以将根艺这一爱好发扬光大。平日里,他会协同邻里好友一起爬山寻找荆疙瘩,然后共同对其进行修饰、打磨。多年来,他们打造出了龙、蛇、梅花鹿、骏马、犀牛、长颈鹿、野兔、松鼠、白鹭、鹈鹕、黄牛、恐龙、鸵鸟、福禄寿星等多达210件根艺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巧思。
更令人称道的是,张华昌将自家的车库改造成了根艺文化工作室。在这里,除了打造根艺作品,凭借着对艺术的悟性,他还自学并从事陶艺、锔艺创作,使得工作室的作品愈发丰富多样。这个原本平平无奇的车库,也因此成了邻里好友竞相光顾的“打卡点”。有的好友来这里学习根艺,有的邻居来欣赏作品,大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交流,疏解了生活中的压力,张华昌也成了邻里好友眼中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对于艺术,他毫不吝啬,总是义无反顾地指导每个爱好者提升技艺,热衷与大家交流心得,共同进步,将这份业余爱好“玩”成了文化养老的新时尚。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工作室的环境质量,2020年,张华昌回收了近百个青花瓷瓶,将瓷瓶切割成不同外形的瓷片。他用3万余片瓷片和2万余颗鹅卵石,历时108天,将这些瓷片和鹅卵石逐一黏贴在车库内的墙面、天花板上,极大地增强了根艺文化工作室的文化气息。当他重新摆上那些根艺作品时,整个工作室的视觉效果愈发惊艳。
张华昌用一把锉刀,一颗热爱艺术的心,将不起眼的荆疙瘩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文化养老的美好,为生活增添了无限韵味。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张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