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行各业都在开会整顿内卷,热门的光伏、汽车、钢铁、建筑等都开会了,从会议新闻来看,内卷引起的市场价格向下问题,确实对于我国工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影响!
比如今天,央视新闻报道,33家建筑类企业联合发出建筑行业“反内卷”倡议书,共同推动行业转型,摒弃“内卷式”竞争。《倡议书》提出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追求内在价值、长期价值,不拼凑规模、盲目扩张、过度负债,不设“空壳架构”虚耗资源,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研究的最小市场单位是企业,但是任何人类的组织背后都是个人的结果汇总,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结合心理学、人类学等,我们就能通过理解人及其理性的行为而去感知市场,这种学科叫行为经济学,属于博弈论的一种,也是“万物皆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支撑体系!
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内向卷化”的现象,都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囚徒困境”产物,其本质都是一种“非合作博弈”!
一.市场是如何开始内卷的博弈论解释!
可市场是如何内卷开始的呢?初始状态下,一个社会群体里最佳的竞争状态是你我之间都选择彼此最优的策略,大家一起达到“纳什均衡”,这样的话付出少量的标准化劳动,就能获得彼此最优的劳动结果,但是这种结果一定离想象中的上限还有距离,所以只要有人想超过其他人,那么这个模型就会快速的螺旋式坍塌,变的越发残酷,直至完全垄断的出现,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值称道的“市场竞争”!
而市场就是围绕着人的生产和消费,在供需关系的作用下,通过竞争和垄断的行为去解决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其实现的是个体价值的最优,而非整体资源的公平配置。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会看到市场不断走向极端的固化,这是因为市场本身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可能,大多数时候,市场总是处于“竞争性失灵”的状态!这意味着资源强大的一方,会不断追求資本深化和规模经济,以避免其阶段性的“資本积累缺失",这不仅会造成社会学中的“圈层”,也会形成市场学中的“过剩”!
所以,只要是人类管理的行业,就必然会出现产能过剩!人类大部分拥有成熟工业级产能的行业,其实都过剩了,而工业的核心就是过剩,只有过剩才能形成规模不经济,从而摧毁一切试图进入行业的竞争者,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所以,内卷的形成机制无非是从博弈失衡到经济系统失灵,最终会摧毁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和支出的的循环过程,引发货币传导机制失灵、就业、赤字高企、货币财政化等诸多问题!
二.如何从市场特征客观看待行业内卷!
我们再用大白话分析下,人非圣贤,信息不对称是常有的事,什么赚钱多就做什么,你做我也做,做的人多了,价格又撑不住,又都想把企业撑下去,可市场又没有计划,做下去的结构全是滞后反馈,所以必然就形成了行业性的产能过剩和内卷生态。
话是这样说,但有一个问题,你得先有赚钱的能力才能去做赚钱的行业,很多地区是没有条件去做这个事情的,除了资本、还要技术和工人,这就导致在国家层面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一个行业的成熟度与先进性的理解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汽车行业,老欧洲是百年工业了,而我们则是一堆新势力造车,比如航天飞机,美国是70年代的老手艺了,但对我们就是战略高科技行业,同理,稀土也是!
从资本市场的产业投资角度看,任何行业的产能都会经历三次上涨周期,第一次是技术刚出现时,满屏都是带资入场的风投;第二次是技术成熟期,特点是大资本捉对厮杀;第三次则是赢者通吃阶段,市场份额被卷王垄断!
第三段时期会是整个产业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能赚钱的阶段,其中规模巨大的产业会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一直到颠覆性的技术出现才有可能被替代,走向我们担心的那种“规模不经济”、“行业危机”阶段,而第三次上涨周期的结束,往往意味着“行业红利期的结束”,市场全面进入“内卷”和“行业清退”阶段!
但实际上,我们的产业处于第二到第三时期过渡阶段,可为什么会有第三阶段的体感呢?实际上:
对于欧美来说,是我们国家资本级的换道超车带来的碾压式发展速度,是我们的新产能对他们处于第三阶段旧产能的无情替代,说简单点,人家原本在煮玉米,我们上去玉米不煮了,直接米缸加底火,做出了爆米花,太突然了!
而对我们老百姓而言也是一样,行业的周期性速度太快了,市场被快速催熟,往往还没10年,一个赛道周期就切换了,大部分人对于周期都没有主动性的把握能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产能周期的规律。
三.为什么工业强国必然生产过剩?
大家觉得这个世界上衣服的产能过剩吗?房子的产能过剩么?手机呢?
我在此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短则10年左右,长的已经半个世纪了,而那些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产能不过剩的,一般只有两种东西,第一是稀缺的资源和能源,生产多少就用掉多少;另一种就是技术达不到工业级批量生产的,比如洲太空火箭。
只有规模上来了,我才能知道每一个产品的极限成本,才能测试出消费者的极限接受定价,只有拥有这两个条件,作为企业才有资格去谈占领市场、卷翻竞对之类的话,而这种规模化的标准式工业生产,必然会产生看上去不是很理性的产能过剩,而这种不理性恰恰是源于企业对于市场的理性思考。
毕竟,做生意的都想要更大的市场,而拥有更大的市场,一般就需要拥有更低价格、更新品类、更强功能的商品,因此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在自己和自己的受众都能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产量优化的竞争,而流量经济时代,将这种竞争变的更为残酷,因为传统的市场信息迷雾被大数据相对性的穿透,企业之间已经连获取客户的类型成本都已经可以量化测算。
在这种背景下,“回旋镖”原理就出现了,越是过剩的行业,越是内卷,降价的结果看似利于消费者,但消费者恰恰来自过剩的行业,两相作用下,内卷的焦虑就会不自觉的产生。
不过,这里面,还会有一些周期性行业因素影响,比如“生猪养殖业”,一个可以左右CPI的行业。
产能过剩的形成,首先跟行业的属性有着极大关系,一些行业等产业链条较长,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周期性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是因为在经济衰退时部分行业会在需求端出现需求萎缩,而因为产业链条较长或者时间传导较慢,此时供给端的产能还在增加,由此就会阶段性的出现产能过剩。
不过这种周期性的行业也会随着经济复苏,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加,从而再出现产能相对不足的情况。
此外,形成产能过剩的另一原因则与部分“地方保护”有关,区域性的地方政策带来的是违背市场经济的逻辑结果,这种同质化的模式,造成了各级地方的零和博弈,园区建设的过剩,也导致了生产力的建设浪费,重复的对同一产品在全国各地,进行不同的投资,直接造成了这个行业整体的产能过度扩张,形成了内卷竞争!
四.内卷的种类和影响
我们说,从经济学看,内卷的诱因是过剩,而内卷会引起经济系统从效率损耗到生态破坏,并导致价格机制失效,从而引发市场价格从短期套利到长期失序!
所以,内卷本质上是一种“非帕累托改进”的竞争,社会总福利并未增加。根据马尔萨斯理论,当生产要素(如土地)无法扩张时,人口增长会导致人均产出下降。这一逻辑在工业领域的延伸,表现为过度依赖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而忽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 内卷会导致微观层面的价值毁灭,比如让企业盈利能力恶化、让社会资本投入聚集营销,而非创新、让供应链关系扭曲、让市场的劣币靠低价驱逐良币!
从而最终导致:价格体系的不可持续、产业链价值分配失衡、国际竞争力的自我削弱,这对于生产制造强国而言必须解决,但不可直接消除!
这是因为,过剩下的内卷也分两种:
一是制度性过剩,二是结构性过剩!
所谓制度性过剩,就是说在地方的强力干预下,工业生产盲目扩张等。但这些行业,往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尤其是一些战略性行业。
而结构性过剩,其实更多的是说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接原来西方发达国家落后淘汰或者发展不经济的产能,比如服装、玩具、粗钢制造等,现在在我们这里也不太能赚钱!
通常而言,解决产能过剩,避免内卷的思路一般就两点,一是对外搞产能输出,逐步从生产转为金融控制;二是把过剩的产能投入到社会资产增值里,比如我们去年的1万亿水利专项国债,核心都是从增量和存量里去找拓展出路!
说实话这条路选哪个都行,因为对于我们这种天生就只能是世界工厂的国家而言,维系产能才是关键,不能让祖传的手艺消失才是根本,不论是何种过剩都比产业缺失要强。
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几乎所有人在说到中国的产能内卷问题时,第一反应都是去产能。好像我们只要把低端工厂给关了,那工人就会自动找到条件更好的岗位,释放的资金就能自动去做产业升级,而积累的技术就能自动实现智能交互。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看看1991年的苏联和2021年的俄罗斯,短短几十年,产能去的科技进步基本只能靠考古发掘了。
最后,当下所有区内卷的目标,其实是能否找到一条使GDP的总量保持稳定,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扩大的路!好在,不论是鼓励民营经济,还是建设统一国内大市场,这个方向都是按这个目标来的,大家耐心等等周期的修复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