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刚刚提交辞呈,到了5月就在香港国际机场被工作人员当场拦下并“劝返”。
绿城中国前掌舵人张亚东精心策划的“逃离式”辞职,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张亚东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急切地想要离开?
精英张亚东
只要翻看张亚东的履历,便会发现他绝非泛泛之辈!
他从大连城建系统基层起步,稳扎稳打,逐步晋升为大连市城建局局长,后来甚至担任了大连市副市长一职。
在任期间,他还主导了多个重点城市建设工程,这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政府资源,并对城市规划有着深入的理解。
可以说,在体制内,张亚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在2016年选择了离职。
他随后加入央企中交集团旗下的中国城乡建设公司,并于2018年受中交委派空降绿城中国,出任执行总裁。
仅一年后,他就正式成为中交控股后的首位董事会主席。
说到这,有必要介绍一下由他执掌的绿城中国。
这家房企在业内享有盛誉,“品质”是它的代名词,打造了诸如“北京御园”、“杭州桂花系列”等高端项目,其项目的溢价率也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0%。
然而,这种注重品质、轻视周转的模式很快暴露出问题。
开发周期长,成本自然上升。到2011年,绿城净负债率达到148.7%,资金链几近断裂。
为此,绿城经历了两次“出售”,先是2012年引入九龙仓,再是2014年与融创短暂合作,最终由中交集团接手。
中交最终以60.1亿港元购得24.29%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张亚东上任后,彻底推翻原有模式,对绿城进行了全面改革。
他大力推行“高周转”战略,要求将项目开发周期压缩至一年以内,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一倍。
这一策略确实见效。2018年,绿城销售额突破2018亿元;2021年跃升至3509亿元,在行业排名中从第17位跃居第7,跻身头部阵营。
在拿地方面,张亚东同样出手迅猛:2019年新增54个项目,耗资691亿元;2021年更是在42个城市拿下101个项目,因此获得“地王收割机”的称号。
他还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2025年实现6400亿元合约销售额。即便在2023年地产行业整体下行背景下,仍斥资529亿元购入三块“地王”。
不过,这种高速扩张也带来了诸多隐患。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2019年毛利率尚有24.7%,到2024年骤降至13.1%。
同时,债务压力巨大。自2022年地产市场转冷后,张亚东依然坚持“高杠杆拿地”,至2024年,绿城总负债突破4000亿元,仅利息负担就异常沉重。
股东应占净利润也从2019年的24.8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15.96亿元,较2023年的31亿元几乎腰斩,净利率更是低至1%。
这些问题还具体体现在产品层面,房屋质量明显下降。
例如北京保利绿城和锦城园出现电梯噪音、地面破损等问题,深圳汇银・桂语兰庭则曝出天然气管道存在安全隐患。
曾经引以为傲的“品质”品牌价值正迅速弱化。
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下,2025年3月底,张亚东提出辞职,但未说明具体原因。绿城发布的公告仅称因工作安排调整。
然而,不久之后,外界便察觉到异样。
中交集团迅速更换掌门人
据悉,在企业内部,张亚东与大股东中交集团之间长期存在权力博弈。
作为持股28.97%的大股东,中交主张稳健经营,而张亚东则坚持激进扩张,双方矛盾日益加剧。此外,他的高额薪酬也成为争议焦点。
2022年至2023年,张亚东年薪分别为1234.5万元和1217.1万元,在企业利润暴跌的情况下仍维持千万级收入,远高于同行水平,引发股东强烈不满。
传闻张亚东还联合第二大股东九龙仓,试图引入新投资者稀释中交股份,以巩固自身控制权。
但在2024年底,中交与九龙仓闭门会谈后,九龙仓选择退让,张亚东随之失势,最终于2025年3月被迫辞职。
没想到,辞职两个月后,他竟被带走调查。
据传,张亚东被控制后,其亲信、前董秘尚书臣及前党委书记李森也相继“失联”。
事件曝光四天后,中纪委官网发布《紧盯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一文,虽未点名,但时间巧合,难免引发联想。
这一情形与2021年海航爆雷时类似,当时海航创始人陈峰试图从香港离境,结果被拦截,并因职务犯罪被依法处理。
对比之下,公众对张亚东涉及职务问题的猜测也随之增多。
在张亚东离去后,绿城迎来了新的领航者——刘成云。
他是典型的“老中交人”,早在1991年就加入了中交集团。
与张亚东不同,刘成云并不领取绿城薪酬,此举表明中交正加强对绿城的掌控,并回归“稳健发展”的轨道。
在战略层面,绿城启动“千亿去库存”计划。2025年6月,绿城以6.645亿元、溢价54%竞得武汉一地块,同时也在探索“地产+基建”融合的新路径。
2025年初,中交集团还将自身的房地产业务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转让给绿城,意在剥离重资产包袱。
然而,中交本身缺乏房地产运营经验,加之绿城背负着高达4000亿元的债务,盈利能力低迷,转型之路可谓荆棘密布。
最后
张亚东与绿城中国的整个过程,其实是当前房地产行业转型困境的一个缩影。
从“高杠杆扩张”转向“稳健生存”的过程中,职业经理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要满足股东对规模增长的期待,另一方面又要应对市场下行带来的风险。过去那种依赖“高周转+高负债”的模式,在市场突变后已难以为继。
对于绿城而言,要想重塑辉煌,必须在消化巨额债务的同时,重新找回宋卫平时代的品质精神。
这对刘成云团队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任务,他们需要在多个维度间找到平衡,才能推动绿城重回正轨。
这场围绕张亚东与绿城展开的风波,至今尚未完全落幕。
未来会如何演变,绿城是否能够成功转型,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