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源 图/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昨天我讲到了宋庄的现状及迁移问题,感觉话题有点沉重。在外漂泊十数载,这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温暖的话题——“家”,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家是心灵的归宿,是充满归属感的地方。
范宽《溪山行旅图》
仓颉造字,在篆书中宝盖为像一个庭院围墙,故将其视为屋宇;豕养其中,“豕”是小猪,在古人眼中,能饲养小猪繁衍生息,就构成了一个家的模样了。道尽了中国人对“家”本质的期许,与天地共生,与万物相融的安身立命之所。风水望气术以“藏风聚气”为要,指引着人们在山水间寻找栖息之地。中国山水画以笔墨为媒介,将人们心中理想的居住环境定格在画卷之中。
范宽《溪山行旅图》
道家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为选择居所立下了第一准则:顺应而非对抗。中原以及北方地区寒来暑往四季分明,冬天凛冽的北风从北方席卷而来,带着刺骨的寒意;夏天湿润的南风从南而至,带来清凉与生机。先民们从自然中读懂了这份天地语言,学会了择居之道,以山为靠,将房屋藏在山的南麓。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主峰像垂首的巨人,侧峰就像手臂环绕相拥,把北风挡在了山后,留白的地方有南风穿林而过,这种“背山”的取势,在山水画中化作了主峰的巍峨。道家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画家以“高远法”来描绘山势,让我们一眼读懂“山为阳之蔽,水为阴之润”的生存逻辑。笔墨间蕴藏着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画中那些向东南倾斜的树木,以“雨点皴”向着光源伸展,枝繁叶茂处的地方,肯定是阳光最充足的地方。
范宽《溪山行旅图》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理论的影响无处不在。各种建筑,上至宫殿、皇家陵园、下至民居、田园、寺庙、道观,,从选址勘察,到后面布局设计,再到一砖一瓦的建造过程,都能看到风水理念的痕迹。山水画中,“背靠山、前有水、中路通达”的景象,都是承载着“藏风聚气”的深意。山是“气之母”,水是“气之流”,而中路就是“气的往来之道”。面中无形的“气”随山转、顺水流、沿路通,形成循环不绝的生命力。人在山水间,既是自然的观察者,更是自然的一部分。风水从不主张去征服自然,而是着重强调人与山、水、光、风的默契交流,这与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平等观相通。住宅风水中讲究“需向阳通风”,避风雨、防湿防寒以养身心。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自然肌理中浑然天成的一环,正如溪流绕屋而不冲屋,山峦护宅而不压宅,都是在“不违自然”中求得平衡的体现。
范宽《溪山行旅图》
在山水画中用笔墨浓淡来展示阴阳:山石为阴,草木为阳,山静为阴,水动为阳,墨色在浓淡枯润变化间藏着生命的活力。道家文化始终是隐形的脉络,无论是先民择居的本能,还是山水画中“可居可游”的笔墨意境都能体现出来,也为我们展现出了“家”的完整的图景。它不仅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空间,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也是精神与天地沟通的桥梁。当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你是否也能在画中辨认出山的走势、水的脉络、树的姿态?看到的不仅是笔墨之美,感受到的更是古人用生命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以山为靠,以水为邻,让风有藏身之处,让光有隙可入,在自然的规律中,找到身心休憩的港湾。这就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的终极愿景,也是山水画历经千年依旧动人心魄的原因,它描绘的不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我们心中,那处与天地共生的“家”。
范宽《溪山行旅图》
观画如交友,贵在“眼缘”与“心安”——不必执着于名家大作,只需那一幅让你“初见心动,再看心宁”的作品,便能在相视无言中滋养心灵。
司源温馨提示:并非所有画作都具修心之力,流水线行画、艳俗之作反而可能扰乱心神。选择艺术品时,不妨以“积极、健康、留白”为尺,让目光所及皆为清泉,而非迷雾。
若想在收藏之路上更安心,除了修炼审美,聘请专业书画法律顾问亦是明智之选——既能规避法律风险,亦能守护热爱与投资的双重价值。
关注司源,一起在书画墨韵中探寻文化脉络,让每一次观画,都成为与心灵的美好对话。持续更新书画美学,期待与您共鉴雅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