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是曹丕的儿子,曹操的孙子,曹魏第二任皇帝。曹叡在位期间,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但曹叡干了一件事,被后世许多文人批评、嘲笑,那就是给自己定庙号烈祖。
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三国志·明帝纪》
据《三国志·明帝纪》记载,公元237年六月,有关部门上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曹叡看到奏表后,同意了。
曹操是曹魏政权奠基人,庙号定为太祖,没什么毛病;曹丕完成代汉的过程,给个高祖,多少也还说得过去。关键问题是,曹叡还活着,大臣们就给上了个庙号烈祖,多少有些奇怪。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其实是曹叡授意,大臣上表完成了这套程序。
这引起后世许多人的批评、耻笑。比如东晋史学家孙盛就批评“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意思是说魏国群臣实在是不应该这么做;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则指出,魏明帝在世,却先拟定庙号,不符合礼制。
《通鉴辑览》中更是评价“可笑无过此者!”,意思是说曹叡还活着,就先定了庙号,实在是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
曹叡为何被批评、耻笑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顾名思义,皇帝活着的时候是不会有这个称号的。所以曹叡给自己定庙号,是不合礼制的,所以才招致许多批评和嘲笑!
皇帝死后,有谥号、庙号。谥号一般就一两个字,比如刘邦的谥号为“高”,汉高帝;刘彻谥号为“孝武”,汉骁武帝。庙号一般来说,开国创业和有突出贡献的称“祖”,其他有重要贡献的称“宗”。刘邦的庙号是“太祖”,汉文帝刘恒的庙号是太宗。
隋唐以前,庙号是比较珍贵的,也比较少。比如东汉时期有庙号的皇帝才三个,光武帝刘秀的庙号为“世祖”;孝明帝刘庄庙号“显宗”、孝章帝刘炟“肃宗”。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唐朝之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也就不那么珍贵了。
曹叡给自己定庙号的原因
曹叡给自己定庙号的原因并不复杂,曹叡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曹叡没有儿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曹叡原本有三个儿子,但全部夭折,在这种情况下,他收养了两个孩子,分别是秦王曹询、齐王曹芳。
养子毕竟不是亲生儿子,曹叡担心自己驾崩后,将来曹芳会追尊他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有可能改变皇位的统系。于是,曹叡在生前就确定了自己死后的地位,那就是与曹操、曹丕并为“曹魏三祖”,宗庙万世不毁。
其实,曹叡早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七月,曾下过一道诏书。大体意思是说,后代如果有从诸侯王继承皇位的,就要以坚持做人家的后人,不能追尊自己的亲生父母,如果大臣有敢于误导的,诛之无赦!
曹叡的担心其实并非杞人忧天。西汉第十三位皇帝汉哀帝刘欣,就是由诸侯王入继大统的。由于汉成帝刘骜没有儿子,所以选择立自己的侄子刘欣为太子。结果刘欣继位为帝后,追尊父亲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祖母傅太后为恭皇太后,母丁姬为恭皇后。
正式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魏明帝曹叡,早早就把自己的庙号安排好,防止死后牌位被挤出太庙。曹叡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活着的时候就定下庙号的皇帝。尽管事出有因,但曹叡这样做的确不合礼制,无怪乎被批评、嘲笑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