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为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赋能民族复兴,“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于2025年7月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开展,展期至10月12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越王博物院支持,汇集4家单位共253件展品,珍贵文物占比超过80%。“王子午”鼎、“倗”浴缶等重量级文物首次联袂亮相广州,向观众展示璀璨的中原礼乐文化。
展览现场
“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聚焦夏商周三代玉石器、青铜器和陶瓷器等礼器中包涵的礼制因素,致力于探索中华早期文明,尤其是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呈现广东出土的商周时期重要礼器群,阐释了岭南与中原的文化关联,展示了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展览现场
展览分“引言”“礼乐初成”“礼乐之隆”“礼乐演续”四部分。引言通过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礼器,展现新石器时代神权主导、夏商军事王权主导、西周制礼作乐等级分明及东周礼乐革新的阶段性特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部分“礼乐初成”,以礼制起源的“饮食说”和“祭祀说”切入,展示夏商陶礼器、青铜礼器体现的“唯祀与戎”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第二部分“礼乐之隆”,讲述西周在商礼基础上“援德入礼”“敬天保民”等核心理念的突破,以及周礼构建的“礼乐刑政”制度在器物层面的具体体现,并以岭南礼器群展现中原礼乐文化对岭南的浸润;第三部分“礼乐演续”,展示东周社会变革大背景下礼乐文化的演变与延续,列鼎、乐悬、沃盥礼等开创于西周的礼仪制度得以沿用并部分革新,庄重的礼器亦蜕变出清新活泼的人文气息。
展览现场
“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以夏商周礼器为载体,回溯了中华礼乐文化从神本到人本、从宗教性到社会性的伟大转型。中华礼乐文化秉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不仅呈现夏商周礼乐文明的珍贵文物,更着力运用数字技术赋予古老文明生动新貌。主办方精心制作了气势恢宏的开篇动画,展示三代“唯祀与戎”“宅兹中国”的整体面貌;高清动态视频还原车马器模型,深度解析其各个部位的精妙构造;多媒体交互展示则将青铜器上的“燕乐”“射礼”“蒐礼”“水陆攻战”等礼仪场景转化为可视、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前沿数字技术的融入,突破了时空界限,多维度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理解深度,千年礼乐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展览现场
部分展品欣赏
牙璋
西周~春秋
广东广州增城红花林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
牙璋是中原夏王朝的核心玉礼器,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依靠其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传播至南中国地区。这件牙璋首部“V”字形刃,柄部一对对称的扉牙,扉牙呈锯齿状,出土于广州两周时期的遗址中,应为当时的某种礼器,与中原夏王朝牙璋高度相似。
青玉透雕龙纹璜
西周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中国古礼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玉,因其坚韧、温润的质料在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代中国礼器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先秦时期流行鬼神飨玉的观念,人在生时佩玉以养德,死后以玉入殓保持灵魂不灭。
玉璜是《周礼》“六器”之一,文献记载“六器礼天地四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件玉璜两端饰龙首,口微张,正面双钩龙纹,椭圆形眼,两端有小圆穿孔。两周时期,玉璜多与其他玉饰组合形成组玉佩,璜的数量越多表明等级越高,是周代等级和礼制的体现,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中就出土了7件玉璜的组玉佩。
青玉谷纹璧
战国
传洛阳金村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玉璧是《周礼》“六器”之一,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这件玉璧青玉质,体为扁圆式,两面纹饰相同,均满雕谷纹,中间有一圆孔。玉璧制作规整,抛光细致,有玻璃光泽,雕刻纹饰精致,是战国时期的典型之作。
陶三足盘
河南偃师灰咀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三足盘是夏代祭祀举行祼(guàn)礼的重要礼器之一。祼(guàn)礼是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礼仪,用于宗庙祭祀和宴飨宾客。该盘轮制而成。敞口,斜壁,平底,下附瓦形三足,腰部凸弦纹一道。该三足盘庄重大方,器表着明亮的黑色陶衣,体现了“夏后氏尚黑”的色彩崇拜。
管流爵
河南巩义稍柴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陶爵是夏代祭祀举行祼(guàn)礼常用的器用组合之一。该爵手制而成。体为马鞍形,椭圆口,扁筒式腹,圆底附三个柱状矮足。颈部有一管状长流,腹至足有一宽带式半环鋬。颈部有乳钉纹和凸弦纹,鋬上刻“乙”字纹带,腹部刻划斜线纹,颈部饰凹弦纹。这种形制的陶爵形成于二里头文化早期,是后世各类陶爵的祖型。
敔簋(盛食器)
西周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敔簋是西周应国国君应侯敔之器。“侯爵”是拱卫中央王朝的边境重臣,天子分封贵族建立“侯”国以御外敌,后世“诸侯”之称应与此有关。应国是南邻成周王城的第一个诸侯国,起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和监督殷商遗民的作用,这件铜簋铭文中提及的“敔”因立战功受到周王赏赐制簋,后成为应国国君。
该簋盖顶有圆形捉手,鼓腹下垂,盖与腹均饰浮雕波曲纹,圈足外撇,附三兽状支足。器盖和器身先以浮雕勾勒纹饰轮廓,再以细阴线刻划图案。两兽首状耳为浮雕,兽角宽大立于头上,圆眼突起,高长鼻子,尖牙,弯曲呈半环状的兽身和垂珥用阴线简单勾勒出纹饰。器内底和盖内有相同的二十七字铭文:“唯八月初吉丁丑公乍敔尊簋 敔用易眉寿永命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虢季”盨(xǔ)(盛食器)
西周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盨是西周时期出现的的新器型,由盖和身两部分组合,打开后可以分别盛放食物。
该器盖和身都饰数道瓦纹和突目窃曲纹,圈足饰卷云纹,盖器对铭八字:“虢季作旅盨永宝用。”与商代青铜器常见的饕餮纹、兽面纹相比,更加简洁而富有秩序感。
该器主人为宣王时期的执政大臣虢文公。虢国是姬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初封东虢(今河南荥阳)、西虢(今陕西宝鸡),首任国君分别是周文王之弟姬仲、姬叔,史称虢仲、虢叔,因其以国名“虢”为氏。
“倗”浴缶(盥洗器)
春秋
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浴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水器,这件器物是“倗”的专用“浴盆”。器身敛口,腹下收,隆起的盖顶有环形的“提手”可以打开。肩部有一对兽首状耳,浮雕的兽头凸眼高鼻,张口卷唇。器盖内和器口沿,分别铸铭文“倗止(作)缶”三字铭文,彰显着它的贵族身份。此类器以“浴缶”称之,源于器物自名。
根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文献记载,可以大致还原出楚人的沐浴流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烧烫的卵石投入鉴内凉水中,等水热之后,用壶、缶盛水,洒在身上淋浴。另一种方法是预先烧一大鼎烫水,用壶盛凉水,缶盛热水倒在鉴中调温,然后用调好的温水浇在身上淋浴。
蟠螭云纹编钟(1组24件)
春秋
河南新郑中行郑国祭祀遗址1号坑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该组编钟为春秋时期郑国乐器,包括20件钮钟和4件镈钟。音域横跨4个八度,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至今仍然能够演奏丰富多变的调式和优美的旋律。新郑郑国祭祀遗址窖藏坑出土编钟10余组共260多枚,证明了“乐”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春秋中原地区的乐器仍以西周流行的编钟、编磬为主,但音域更广,辅之以管弦乐器,能够演奏更加复杂、优美的音乐,不仅能满足礼仪场合的需要,也更能适应新兴贵族日常生活的音乐娱乐需求。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