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的向日葵迎来最佳观赏期,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
![]()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观赏盛开的向日葵。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观赏盛开的向日葵。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观赏盛开的向日葵。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观赏盛开的向日葵。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的向日葵花田中留影。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的向日葵花田中留影。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的向日葵花田中留影。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城市绿肺中的生态秘境与人文诗篇
在北京市朝阳区北五环林萃路与科荟路交汇处,一片占地300公顷的绿色净土——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以“自然野趣”为底色,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市民休闲需求编织成一幅生动的城市画卷。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城市生态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园以95.6%的绿化覆盖率、530余种植物和307种鸟类,成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更以“莫奈油画级花海”“向日葵矩阵”等景观成为市民心中的“治愈系秘境”。
一、生态屏障:从设计理念到生物多样性的实践
北园的规划始于2003年,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核心理念,通过保留原有地貌、减少人工干预,构建了近自然的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公园内跨北五环的生态廊道是国内首例城市干道生态桥,种植大量乡土乔灌草植物,形成南北两园的生态连续体,为刺猬、黄鼬等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迁徙通道。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北园采用“轮割芦苇”技术维持湿地水质——芦苇吸收中水中的氮磷物质,枯萎后分三次割除,既保留冬季留鸟的栖息地,又防止水质恶化。奥海东侧的滩涂地通过限制旱柳生长,延缓自然演替,为鹭类、鸻鹬类鸟类保留觅食空间。2023年,科研人员在北园浅滩芦苇丛中发现以公园命名的新物种“奥森跳钩虾”,这一陆生钩虾的发现,印证了北园生态系统的独特性。
目前,北园记录到鸟类307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黄胸鹀和4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如鸿雁、震旦鸦雀等。湿地中还观测到世界极危昆虫低斑蜻,其濒危等级高于大熊猫。蒙古兔、黄鼬、远东刺猬等哺乳动物与250余种草本植物共同构成复杂的生态网络,使北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生物基因库”。
二、景观矩阵:四季更迭中的视觉盛宴
北园的景观设计以“小尺度、高密度”为特色,通过花田野趣、雨燕塔、大树园等节点,打造“移步换景”的沉浸式体验。每年5月至6月,北园西门附近的绣球与雏菊花海形成“莫奈油画”般的色块拼接,背景是森林旷野长廊,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出片圣地”。而7月盛放的向日葵矩阵则以30余个品种、超百万株的规模,构成金色波浪般的视觉奇观,与奥海东侧的荷花池形成“金黄与粉黛”的对比美学。
秋季的北园化身“红叶秘境”,元宝枫、黄栌、火炬树等色叶树种将林间小径染成斑斓画卷。冬季的芦苇荡则呈现“水墨丹青”的意境,干枯的芦苇在风中摇曳,与远处的奥林匹克塔构成虚实相生的画面。这种四季分明的景观设计,使北园年接待游客量突破千万人次,成为首都“微度假”的首选地。
三、人文互动:从专业赛事到全民健身的舞台
北园的10公里塑胶健身步道被誉为“京城跑者圣地”,日均客流量超5000人次。2024年,这里举办了第15届北京国际长跑节,2万名选手在“森林氧吧”中完成半程马拉松。步道旁的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显示心率、步频等数据,并通过APP为跑者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
儿童友好设施是北园的另一特色。大树园区域的“自然课堂”每周开设生态科普课程,孩子们可以在专业导师指导下观察昆虫、制作植物标本。而“森林艺术中心”则定期举办露天音乐会、诗歌朗诵会,将自然景观与文化艺术深度融合。2025年5月,北园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推出的“大地艺术季”,以芦苇、树枝为材料创作临时装置,吸引超10万游客参与互动。
四、治理挑战:公共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
尽管北园以“免费开放”和“生态优先”赢得赞誉,但其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可达性不足制约了服务效能——西侧黑泉路公交站距西门800米,东侧仰山桥北站虽近但需穿越机动车道,而自驾游客常因停车场满位被迫违停于清河路,导致4米宽的道路拥堵频发。其次,部分区域存在“非公共化”现象:西门附近的徽派建筑长期封闭,引发公众对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质疑;大树园草坪从“开放互动”到“金属网围蔽”的转变,折射出管理方在生态保护与市民需求间的艰难权衡。
为破解这些难题,北园管理处自2024年起实施“智慧公园”升级计划:在主要入口增设共享单车停放区,优化步行导航系统;引入AI客流预测模型,动态调整停车场开放数量;通过“市民园长”制度吸纳志愿者参与管理,提升决策透明度。这些举措使北园在2025年第一季度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2%,成为全国城市公园治理的典范。
五、未来图景: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的转化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北园正从“生态绿地”向“文化地标”跃迁。2025年启用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以沉浸式展陈技术呈现北园的生态演化史,而“碳中和示范区”项目则通过光伏步道、雨水花园等设施,实现园区能源自给率30%。更令人期待的是,北园与南园的联动开发——通过建设地下通道连接奥林匹克塔观景平台,游客可一站式体验“森林徒步—高空揽胜—文化博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从2009年免费开放时的“城市后花园”,到如今承载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多重使命的“超级公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的蜕变,印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逻辑。当晨跑者穿过绣球花海,当摄影师捕捉震旦鸦雀的倩影,当孩子们在芦苇丛中寻找奥森跳钩虾的踪迹,这片土地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学会像北园的芦苇一样——扎根泥土,向上生长。
责任编辑:程家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