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近期,一则关于公职人员因微信办公违规而受到处分的相关通报引发热议。
在这当中,有的因为紧急传达致泄密,有的因为汇报工作致泄密,有的因为领导交办致泄密,有的在微信群里传达工作秘密。
应该说,因为微信办公违规而受到处理,还是有些可惜的。一者,都是干活的人;二者,有的还是在加班干活;三者,还有领导交办的事情。
而且一般来说,犯这些错误的还往往是年轻人,可能并不是出于主观故意,要么是疏忽大意,要么是保密意识欠缺,或者是出于侥幸心理,自认为是聪明的。比如有的拍照只拍部分,就以为没有问题了。
也因此,有网友就提出了一些问题,不妨探讨一下:
第一,微信能不能用来办公?如何确保办公与社交的分离?
严格意义来讲,微信应该是一款社交工具,放在每个人来看,还应该是私人的社交工具。
也就是说,微信本身不应该具有办公之属性。
可是,就是因为微信的普及性、便捷性,所以被广泛应用到了办公领域。
而办公是公域,社交是私域,两者能够混合在一起吗?
如果说非要实行微信办公的话,可否建议由微信建立专门的办公平台,并且搭建安全监管平台,由有关部门实行监管。
否则,微信就不能作为办公平台。
因为从技术上讲,可以建立专门的办公平台,比如有的地方专门开发的OA办公系统或内网平台,既能让工作人员便捷办事,也省却了一些可能的涉密烦恼。
之所以提出这个思路,就是有关方面应最大限度在平台方面提供安全和便利的保障,既让工作人员用得放心,也用得安全。
除了专门的办公平台,其它一律不得进行办公,从而防止微信之类的所谓办公平台。
第二,如果微信可以办公,如何确保上班与休息相分离?
因为有了微信办公,一切都变得公私不分了。
比如,工作时间会变得随时。24小时都可以要求回复“收到”,都可以要求处理相关工作事务。
工作地点也会变得随地。回家之后,照样能够收到微信消息,就有可能在家办公。或者是在外地出差、旅游休闲,都是办公地点。
再如,有的单位常常要求员工转发相关工作内容到朋友圈,使得不少朋友圈已经没有了私域特征,基本上成了单位的信息发布圈。
如此,也就大大增加了基层和工作人员的负担,包括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比如微信信息回复不及时,或者事件处理不及时,都可能存在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当中,要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纳入其中,特别是对微信群的清理规范与管理。
第三,如何做到严查与容错?
保密无小事,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
就像有些紧急工作的布置,就不能只是考虑微信传达的便利,而忽视了微信办公的安全隐患。
既然微信办公有隐患,就不能随意通过微信来下达紧急工作,需要通过安全的办公平台来下达指令。
还有,如何考虑有人犯错误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也是值得考虑的。
最后,还是依然提醒大家,保密无小事,办公需谨慎:
1.不要在微信上传输带有密级标注的文件。
2.不要在微信上传输带有工作秘密标注的文件。
3.不要在微信上传输带有内部字样的文件。
4.重要会议的资料不要上网,重要数据指标走涉密网络传输。
5.关键信息能够纸质传递的,尽量纸质传递。
6.不要在开源系统记录涉密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