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1607 年 - 1684 年),初名鼎臣,后改名为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号松侨,别号朱衣道人,山西阳曲人(今太原市尖草坪区)。
生平经历:
明代时期:傅山 6 岁开始就读私塾,14 岁学习书法,21 岁成为秀才,26 岁考中 “廪膳生”。
1636 年,袁继咸修复三立书院,傅山考试位列第一,选为祭酒。同年袁继咸被诬劾,傅山联系同学千里赴京诉状,为其平反昭雪,名声大振。
1644 年,明朝灭亡后,傅山弃青衫为黄冠,成为道士,流寓于山西各地。
清代时期:清政府屡次招傅山进宫,他皆不回应。
1654 年,傅山受 “朱衣道人案” 牵连被捕入狱,绝食九日,后在众人努力下无罪释放。
1678 年,傅山被举荐为博学鸿词,他称疾固辞,被强行拉往北京后,七日不食,称病卧床不试,最终免试,加内阁中书。之后傅山返回故乡。
1684 年逝世,终年 78 岁。
学术成就:傅山学识渊博,在哲学、医学、儒学、佛学等多方面都有研究,有 “学海” 之誉。
书法成就:傅山书法以行草见长,风格雄浑奇崛,其 “四宁四毋” 理论,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闻名,主张打破形式束缚,推崇天然率真之趣。
傅山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
梁启超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称为 “清初六大师”。
康熙三年深秋,山西王家大院府的寒风裹着王家老酒芳香掠过街巷。
傅山裹紧灰布棉袍,望着申明亭内那坛泛着琥珀光泽的汾酒,苍老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 —— 那上面 “静王寅” 三个篆字,在烛火下若隐若现。
这是他与汾酒二十年纠葛的最后一章。
静升王家老掌柜冒着寒风将他接入王家酒窖,用陈年老酒浸泡药材为其疗伤治病。
“傅先生,这老酒性烈清透,入药最能引药入经。”静昇王家老掌柜擦拭着陶瓮,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只是这方子,还差一味点睛之笔。”
此后三年,傅山白天在酒坊研墨,夜里便与老掌柜在酒窖中调配。他们试过竹叶青的温润,也尝过汾酒的馥郁,却总觉得缺了几分筋骨。
某个月圆之夜,傅山望着酒坛中浮沉的白酒,忽然想起年轻时游历五台山,僧人用寒潭之水熬煮草药的场景。
“水!” 他猛然起身,“要用绵山岩缝间的雪水,方能锁住这酒的清冽本味!”
新酒酿成那日,老掌柜颤抖着双手捧起酒盏:“此酒当有佳名。” 傅山凝视着杯中流转的光华,想起玉佩上父亲临终所刻的 “静王寅”——“静” 为道家澄明,“王寅” 既是山西静昇王家大院酒友之名,亦是酿酒之法老师傅。
他挥毫写下:“长长久久,静王寅。”
康熙年间,傅山因拒入博学鸿词科名扬天下,而那坛倾注心血的 “静王寅” 却悄然失传。
直到光绪年间,王家烧酒作坊的老掌柜在修复酒窖时,于砖石缝隙中发现半卷残页,泛黄的宣纸上出了密密麻麻的药方。
赫然写着:“以雪水浸百药,取其清;以陈酿融阴阳,取其和。
静者,守正也;王寅,乃天地人和之术。”
如今,当人们端起清香型白酒,品味那绵柔醇厚的口感时,或许不会想到,四百年前那个寒夜,一位大师学者与酿酒匠人静昇王家,用生命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关于坚守与传承的传奇。
而 “静王寅” 三字,早已化作清香型白酒的灵魂,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