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疆域的核心区域历来有多种称谓,比如“华夏”、“内地”以及“汉地”等。这片土地不仅是中国农耕民族的主要生活区,也一直是历代王朝疆域的中心。从秦朝直至清朝,只有掌控这一地区的政权才有资格称为“中国”,而能够实现这一地区的统一则被视为大一统王朝的标志。那么,从夏商周至秦朝,华夏版图是如何逐渐确立的呢?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的新时代。各大部落为了争夺更广阔的土地,开始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在黄河上游流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炎帝代表的是农业部族,他们的祖先起源于河湟上游的古羌族,后迁徙至渭河流域,逐渐转型为农耕民族。黄帝同样源自古羌族,但主要活动在黄土高原地区,习惯游牧生活,并与后来出现的狄、戎等部族保持密切联系。而在淮北和山东半岛一带,居住着数量众多的夷族,他们以鸟类为图腾,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如著名的大汶口文化。
不久之后,炎帝和黄帝联手发起对夷族的战争,最终击败了蚩尤这一强大敌手。东夷和炎黄两大部落开始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然而,由于炎黄文化的整体水平当时不及东夷文化,统一后,东夷的文化代表——龙山文化反而在黄河中游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
新兴的华夏部落继承并继续推行禅让制度,炎黄与东夷的首领轮流担任部落的军事领导人,也就是“王”的角色。随着时间推移,华夏部落逐渐向南扩张,与江汉地区的苗蛮部族爆发了多次冲突。在这些战争中,王权不断增强,为后来诸朝代的兴起埋下伏笔。
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建立。“华夏”这一词中的“夏”,正是源于夏朝的名字。夏朝实质上是炎黄与东夷两大部族联合的产物,但由于夏后启推行的禅让制度引发东夷部族的不满,双方再次爆发激烈冲突。东夷的首领一度取得优势,后羿与寒浞相继执政。但少康最终复兴了夏朝,使其得以延续。夏朝后期不断对东夷发动战争,迫使“九夷”臣服,将势力范围向东推至东海沿岸。
夏朝的疆域最初主要集中在伊洛河流域,涵盖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地区。多种古籍对夏朝疆域进行了描述。《史记·吴起列传》中写道:“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太行山的关隘)在其北。”《战国策·魏策》记载伊阙在其南,作“伊、洛出其南”。《国语·周语》则言“昔伊洛竭而夏亡”。《左传·定公四年》则记载封唐叔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唐位于山西南部。
夏朝的都城位置多变,曾设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安邑(今山西夏县)、太康、斟寻(今河南巩县)、少康、原(今河南济源)等地,核心区域大致环绕伊洛河流域,很可能位于洛阳附近。洛阳自古被誉为“天下之中”,三代时期就称之为“中国”,意指中央的城市,古代的“国”多指都城所在地。
1960年,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现了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大规模的宫殿建筑遗迹,这被认为极有可能是夏朝的都城遗址。不过,由于尚未发现文字材料,学界仍未能确切确认其身份。
夏朝在“九夷”臣服后,疆域向东延伸至山东地区。历史上,夏朝在江苏、山东、河南交界处设立了数个重要的封国,例如徐国由东夷伯益之子若木统治,位于淮河流域;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国,地处河南商丘虞城一带。
约公元前1522年,来自东北的商部族联合东夷族,推翻了夏朝统治,夏桀逃亡至巢湖附近。《战国策·魏策》描述商朝的核心疆域:“殷纣之国,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背山。”《史记》则记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这些记载显示商朝核心位于华北平原地带。
商朝的势力范围更为广阔。考古发现表明,在河北卢龙至辽宁朝阳一带存在孤竹国遗址,该国是商朝的一个封国,这表明商朝势力延伸至东北的辽西地区。在关中区域也发现了商朝文化遗迹,《诗经·商颂·殷武》中写道:“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周人在商朝压力下一度迁徙至戎狄地区避难。
南方方面,商朝影响力延伸至江汉地区。《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记载“武丁之裔孙封于权”,权国位于湖北当阳附近。湖北境内亦发现商朝时期的文化遗迹及墓葬。在北方,经过武丁的北征,商朝势力进一步扩展至山西北部。
商朝多次对周边部族发动大规模战争,迅速增加奴隶人口。商朝所称的“羌人”主要是西部的夏人及戎狄部族。到了晚期,东方的东夷也开始反抗商朝统治,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这为周朝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可以看出,商朝统治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最终遭到多族联合反抗。然而,商朝时期的征伐促进了甲骨文的广泛传播,连周人也采用甲骨文,使其成为通行的文字,这对中国文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人自称为夏人的后裔。商朝崛起之初,周人流亡戎狄地区,一度放弃农耕生活。随着局势逐渐稳定,周人迁回渭河上游,恢复并发展农业。通过对周人姓氏的研究,发现周族由姬姓和姜姓两大氏族联姻组成,而两姓的祖先正是黄帝和炎帝。
商朝末期,因忙于东征东夷,无暇顾及西部的周人,且将征伐权授予周人,周人因此在西部迅速扩张,兼并关中、陕西及河南西部多个小国,国力逐渐强大。最终,周武王联合西部诸侯发动讨伐,击败商朝,一战终结商朝统治。
灭商后,西周继承了商朝的领土。为稳固东方,周王室将亲属与功臣分封至东部各地。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在洛阳修建东都,设军驻守,使洛阳成为治理东部的核心城市。西周中期,周朝与南方楚国、徐国爆发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将势力推进至江汉地区,分封大量诸侯,统称“汉阳诸姬”。
经过商朝及西周的长期统治,炎黄与东夷两大族群基本融合,华夏概念初步形成。西周时期,封国自称“夏”,合称“诸夏”,夏文化在黄河流域广泛传播,华夏认同逐渐巩固。
西周诸国虽遍布黄河流域,但未形成连贯统一的地域,各国与少数民族杂居,小规模聚居并存。洛阳周边仍有大量戎狄居住,齐国边境存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夷族。此种格局直到春秋时期才开始转变。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天下陷入动乱。北狄、西戎、南蛮(楚国)不断侵扰华夏诸国。邢国和卫国被北狄攻占,郑国、晋国亦遭入侵。西戎肆虐关中地区,威胁洛阳,山戎逼近燕国。史书记载:“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有戎。”南方楚国则不断吞并“汉阳诸姬”领地,甚至一度进攻郑国。此时的局势可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在此危局下,齐国和晋国先后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展开争霸,力图挽救华夏文明。各国随后开始兼并戎狄土地:齐国助燕国击退山戎,扩展燕境;秦国击败犬戎,收复关中;晋国在北狄地区持续扩张;齐国则兼并山东半岛东部的莱夷地区。经过这些扩展,华夏诸国逐步连成一片。
南方的楚、吴、越三国最初皆为蛮夷部落,但为了参与中原争霸,也开始大规模学习周代文化和制度,逐步实现华夏化。例如楚国最初自称蛮夷,后来成为华夏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文化遂由黄河流域扩展至长江流域。
战国时期,七雄持续扩张。秦国兼并西戎、义渠、西羌之地,灭西南巴蜀;楚国吞并越国;赵国向北推进至河套平原;燕国向东扩展至辽东。如此,华夏文明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随着郡县制的普及,各国内部逐步实现整合。原居住于各国的蛮夷戎狄逐渐接受华夏文化,完成民族融合,成为华夏民族一部分。从春秋到战国,融入华夏的主要民族包括莱夷、戎狄、荆蛮、巴蜀、吴越等。这场民族大融合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后秦朝派兵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纳入河南和珠江流域,基本收编戎狄与百越民族。虽然秦朝短暂,但其在珠江流域大规模移民,促进百越民族融入华夏文明,为汉朝治理南越提供了良好基础。
自秦朝统一华夏起,中国内地疆域基本形成。从秦至北宋乃至明朝,这一区域基本保持稳定,在鼎盛时期还曾从河西走廊扩展到西域,从辽东拓展到东北。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