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肾活检是诊断金标准
撰文 | 周边、柴柴
在肾内临床中,碰到高血压患者十分常见。常规情况下明确病因后予以对因治疗再加上相关对症治疗,血压通常能够控制下来。但是碰到一个不明原因高血压高患者,应该怎么办呢?
鼻子出血,血肌酐飙到680
这是一个很平静的下午,肾病科室的柴医生正在认真看诊中。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了,是耳鼻喉科的同事打来的,要求紧急支援。
同事继续说,这个患者本来是来看鼻子出血的,刚刚量了个血压,收缩压直接飙到220mmHg,同事赶紧又给他查了一下肾功能,血肌酐已经飙到680μmol/L了。同事还顺便提了一嘴,说这个患者平素没啥不舒服的。
柴医生匆忙赶到耳鼻喉诊室,这是一个76岁老年女性患者,大概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不适,伴鼻腔出血。既往也没有肾病相关病史。
随后柴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体格检查,再次量了量血压,收缩压确实超过了220mmHg,眼睑及双下肢无水肿,身上也没有看到皮疹,周围淋巴结肿大也没有肿起来。
柴医生再看了一眼患者的辅助检查:
表1 患者辅助检查
![]()
这种情况确实要拉到肾病科去住院了。从以上结果看来,尽管患者既往无肾病相关病史,但现在的表现确实符合急性肾损伤(AKI)。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此严重的情况呢?
完善了肾活检后,终于找到了病因
带着这个疑问,柴医生紧急给患者开了入院证,随后就安排到肾内科住院。
期间,又完善了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如下:肝功能检查正常,肾小球基底膜、磷脂酶A2受体、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抗核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补体C3水平为76mg/dL(参考范围80-165mg/dL),补体C4水平为35.9mg/dL(参考范围14-44mg/dL)。
于是,柴医生积极和患者沟通,刚开始的时候,患者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完善肾活检。柴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了肾活检的指征,患者才勉强接受。
肾活结果显示如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渗出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表现为急性铸型肾病、急性肾小管损伤、轻度间质炎症、中度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图1)。
![]()
图1 肾活检结果图源参考文 献 [1]
正在柴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时候,免疫荧光的结果也回来了。免疫荧光可见补体C3分布于肾小球系膜和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球κ轻链阳性,λ轻链阴性,肾小球γ、α、μ重链呈阴性(图2)。
![]()
图2 图源参考文献
病理诊断提示:轻链型ITG(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合并骨髓瘤型肾病(MCN)。
柴医生恍然大悟,这么罕见的疾病都被自己碰到了,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细说ITG三两事
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ITG)是罕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是指在电镜下可观察到肾小球内较多排列有序、形似昆虫触须的微管状(直径30-50nm)结构沉积的一类肾小球疾病,一般情况下,刚果红染色呈阴性。
2/3的ITG病例免疫荧光显示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其与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通常为低度恶性淋巴瘤或肾显著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RS),罕见于有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MM)。 多数患者的肾功能持续恶化,预后较差 [2-3] 。
ITG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以中青年为主),男性比例偏高。患者同时具有肾病综合征及肾炎综合征,一般不伴有系统性疾病。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蛋白尿,其中 60%-70%达到肾病综合征范畴,2/3的患者有肉眼或镜下血尿,1/2-2/3的患者有肾衰竭、高血压,46%伴低补体血症,冷球蛋白检查阴性。63%ITG患者出现血M蛋白阳性,38%诊断为血液系统肿瘤,包括13%淋巴瘤,13%骨髓瘤和19%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
ITG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主要依赖肾脏病理检查,有些作者认为纤维物质的形成可能是血循环中免疫球蛋白沉积,经过聚合、修饰后形成。病理类型多样,光镜下其病理改变有系膜增生性、膜增生性、膜型和增生硬化性。部分病例可伴有新月体和透明血栓形成[5]。
ITG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2]:
纤维样肾小球病(FGP): 二者肾脏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的光镜特点相似,但电镜区别较大,FGP纤维样物质直径约18~20nm,无分支、纤维僵直,排列杂乱无规则。 且ITG患者发病率远低于FGP,发病年龄大于FGP。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伤:肾小球可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改变,见肾小球分叶,毛细血管基底膜“双轨”征、大团的血栓。电镜下呈结晶、纤维、微管样物质沉积,与ITG类似,但排列不如ITG规则。并且冷球蛋白肾损伤外周血冷球蛋白阳性,常伴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肾淀粉样变性:可检出M蛋白,多为轻链型。临床表现多系统受累。肾活检可见肾小球、间质和血管均可受累,呈现无细胞性细胞外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电镜下可见直径约8-12nm无分支纤维,排列杂乱无序,无中空微管结构。
通过这个病例,柴医生学到了教科书上面可能都没有的疾病。这个病例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柴医生的医学知识储备,也为今后此类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当然,最让人惊喜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顺利出院了。
参考文献:
[1]Bu L, Javaugue V, Chauvet S, et al. Light Chain-Only Immunotactoid Glomerulopathy: A Case Report. Am J Kidney Dis. 2023 May;81(5):611-615. doi: 10.1053/j.ajkd.2022.08.025. Epub 2022 Oct 31. PMID: 36328099.
[2]陈琛,刘书馨.光镜表现为新月体肾炎的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一例报告[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9,8(02):94-96.
[3]陈君,胡章学.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一例[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8,18(05):319-320.
[4]金明姬,石咏军,耿舰等.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1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02):175-176+192.
[5]王亚琼,吴金浪,张笑坛等.触须样免疫性肾小球病1例报告及超微病理学分析[J].电子显微学报,2015,34(04):351-354.
更多检验精彩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本文来源丨医学界肾病频道
责任编辑丨配玉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