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国内的汽车厂商里,已经有广汽、上汽、比亚迪、长安、小鹏、奇瑞、小米等近20家车企通过自研或合作的模式入局人形机器人行业。
![]()
相比单纯的机器人初创公司,车企本身就具有诸多优势。
1、电池与能源管理系统:
新能源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可以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能源系统。
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可以将能量密度提升到140Wh/kg以上,且“针刺实验”验证了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也可以让人形机器人的续航和安全都得到保障;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软件算法优化充放电效率,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度监控,也可以直接应用在人形机器人身上,提高产品使用寿命;欣旺达的闪充电池3.0技术,可以实现10分钟充电80%的突破,大大提高人形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2、电机与运动控制技术
新能源车企在电驱系统方面的技术积累,也可有效解决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难题。
例如,广汽将新能源车电驱平台的扭矩分配算法移植到人形机器人,使其单腿站立时平衡响应速度提升50%,相当于给机械腿装上“电子稳定程序”;比亚迪的“易四方”驱动架构采用四轮独立电机驱动,系统以每秒1000次的频率调整扭矩输出,这种高响应速度的驱动可以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的直线关节技术选用了多达14个行星滚珠丝杠,也是来源于特斯拉汽车。
3、智能化与感知决策技术
新能源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也可以快速迁移到人形机器人。
例如,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视觉方案几乎就是其自动驾驶系统的视觉方案,甚至训练包都有蛮多部分一致;小鹏将XNGP全场景导航系统的视觉感知算法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使其能识别反光表面的零件编号,解决工业场景中的视觉难题;蔚来的NOMI智能座舱系统在语音交互、情感识别方面的技术积累,可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的交互体验。
除此之外,在供应链系统,比如人形机器所需要的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新能源车企都有价格优势,可以大幅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且一旦成果诞生,机器人可以直接进汽车的生产系统,接管安全性差的工种。
所以像最近比较出名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其实对手还是蛮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