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从房地产投资信托转型到生命科学产业巨头的企业,用600次精准并购和一套神秘的管理系统,在40年间创造了股价增长500倍的奇迹”
2023年,一家低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动作频频:
- 3月,与重庆两江新区共建西部创新中心,布局生物医药前沿领域
- 1月,宣布在北京昌平落地北方总部及合成生物制造平台
-苏州基地加速本土化2.0,实现高端诊断设备全面国产化
这便是丹纳赫——一家全球最成功的实业型并购整合公司。上市至今共完成600多家公司并购,年均并购数量约17家,公司上市至今股价增长超过500倍。
资本Capital了解到,截止2025年7月1日,这家拥有约63,000名员工,市值14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16亿人民币)的企业在《财富》全球最受赞赏公司医械行业榜位列第2名,成为“赋能式”并购之王。
01.蜕变之路
从房地产信托到并购巨头
丹纳赫的起源出人意料。1969年,一家名为DMG的马萨诸塞州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成立,这便是丹纳赫的前身。1984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丹纳赫(Danaher),在凯尔特语中意为“迅速流动的溪流”,寓意着企业发展的活力与动能。
Rales兄弟
1980年代初,Rales兄弟获得了DMG的控制权。他们剥离房地产业务,将硕士盾公司和莫霍克橡胶公司并入,通过税收抵免保护制造业收入。从那时起,丹纳赫开始转型为并购工具。
丹纳赫真正的蜕变发生在1990年。新任CEO George M. Sherman推动公司战略转型:
-重新定位投资组合至更有吸引力、更少周期性的业务
-出让为汽车产业生产轮胎、工具和部件的企业
-投资“平台”战略,在生产和分销上形成规模经济
到2001年,38岁的Larry Culp接任CEO时,丹纳赫已从1985年86%收入来自轮胎和橡胶制品的企业,转变为超过一半收入来自环保、电子测试和运动控制平台的科技巨头。
如今,丹纳赫已从1986年3亿美元营业额增长到2020年205.21亿美元的规模,位列世界500强第149位。
丹纳赫营收情况
2023年,公司完成对环境与应用解决方案业务的拆分,完全聚焦于生命健康领域,焕新延用20余年的品牌形象,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丹纳赫业务结构演变历程
02.精益灵魂
解密丹纳赫业务系统(DBS)
丹纳赫成功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丹纳赫业务系统(Danaher Business System,DBS)。前首席执行官Lawrence Culp曾强调:“DBS系统是丹纳赫的灵魂。”
丹纳赫商业系统(DBS)示意图
DBS的起源可追溯到1980年代。当时公司执行副总裁Art Byrne学习了日本的持续改善思想(KAIZEN),并将其应用到公司运营中,形成了DBS的雏形:
-起初仅关注精益生产
- 2001年增加成长性模块
- 2009年补充领导力部分
- 2016年形成领导力、成长性、精益生产并重的完整体系
DBS主要工具和流程
DBS系统包含五大重点与三大核心
五大重点:
-最好的团队才会赢
-创新定义未来
-为股东而战
-倾听顾客的声音
- KAIZEN生存之道
三大核心:
-增长(梦想、发展、交付的3D框架)
-精益生产(最大限度创造客户价值,减少浪费)
-领导力(成为伟大领导者的知识、技术和行为)
DBS的执行效果通过八大核心价值驱动指标(CVD)衡量:
这一系统在西方企业的精益管理能力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丰田汽车。当丹纳赫收购一家企业后,DBS系统便成为整合利器,对并购企业进行全面改造与赋能。
03.并购艺术
利基市场的精准布局
丹纳赫被称为“赋能式并购之王”,其并购策略独具匠心。与大多数企业不同,丹纳赫采取自上而下的分析方式:
-从市场分析开始
-到公司评估
-再到尽职调查、定价、谈判
-最后是整合
行业选择遵循严格标准:
-市场规模应超过10亿美元
-核心市场成长率至少5%至7%
-没有不适当的周期和波动
-寻找参与长尾的分散行业,有2500万到1亿美元的销售额
并购原则高度聚焦:
-布局利基市场,避开巨头锋芒
-标的企业要有绝对竞争力,在其领域具有稳固的一梯队优势
丹纳赫并购标的所在地区
在丹纳赫的并购历史中,福禄克(Fluke)的收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家于1948年成立的公司是丹纳赫的全资子公司,1978年就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最早在中国成立办事机构的外国电子企业之一。
丹纳赫选择并购目标时遵循“市场第一,企业第二”的原则。正如巴菲特所言:“当一个行业处在困难条件下,即使遇到一位声名昭著的卓越的经理人,也完全无法改变原来的困境。”
丹纳赫旗下业务领域构成
这与许多中国企业形成鲜明对比。以复星为例,尽管同样采取并购策略,但其布局的每个市场都是千亿、万亿级的大市场,且很快会迎来巨头激烈厮杀。
丹纳赫与典型中国企业并购策略对比
04.中国战略
本土化深耕的典范
2022年,丹纳赫提出“创升中国”(Launching China)战略,标志着其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深化。自2023年2月1日起,丹纳赫中国财务团队直接汇报给总部,中国财务团队可以自主预测业绩和决定资源花费。
苏州成为丹纳赫中国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支点。贝克曼库尔特于1997年在苏州投资建厂,成为首家在国内投资建厂的外资体外诊断企业。2021年,丹纳赫在苏州工业园区金光科技产业园投资建立医学诊断平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这是丹纳赫在华最大的一笔单体投资项目。
苏州基地的先进性令人瞩目:
-首期工程3.9万平方米厂房于2023年竣工投产
-实现零排污,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提升能效
-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达85%,应用KUKA机器人等先进设备
- 2023上半年实现所有主力机型本土生产和上市
在看来中国市场对丹纳赫至关重要。贝克曼库尔特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全球的21%,对全球增长的贡献达到41%,是除北美以外的最大市场。
2024年,丹纳赫推出“双创新加速引擎”战略,加速临床创新转化,赋能产业发展。针对医疗机构面临的“缺平台、缺经验、缺配套、缺资金”四大挑战,丹纳赫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高潜领域实验平台规划:院内GMP模块化制备工作站等
-创新转化精益学苑:全流程转化咨询与定制化服务
-政产学研交流平台:全球科学顾问委员会等赋能项目
-拓宽融资途径:链接优质项目与资本方
05.启示录
中国企业学什么?
丹纳赫模式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在并购战略和管理体系方面。
专注利基市场是丹纳赫成功的首要策略。与复星等中国企业追逐风口不同,丹纳赫几乎不与主流巨头正面竞争。它选择的标的如IVD的贝克曼、口腔的卡瓦、光学的莱卡,在各自领域都具有稳固的一梯队优势。
系统性整合能力是核心差异。丹纳赫的DBS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手册,涵盖八大定量指标,分别对应按时交付率、晋升率与离职率、核心营收增速等。通过定量管理,丹纳赫能深度挖掘被并购标的的财务潜力。
长期视角是丹纳赫的文化基因。投资界将不同投资主体的周期做了对比:
-二级市场投资:以“天-年”计算
-一级纯财务基金:以“3-7年”计算
-海外私募基金:以“10年”计算
-丹纳赫为代表的产业龙头:以“永续经营假设”计算
即使在业绩波动期,丹纳赫仍坚持长期战略。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57.96亿美元,同比下滑2.57%;净利润10.88亿美元,同比下滑24.97%。但公司在中国市场仍在持续投资,2024年已在全国三地连落三子。
本土化创新是丹纳赫中国战略的精髓。截至目前,丹纳赫已完成了11个本土自主研发和创新开发项目。“我们希望深度参与中国的本土创新成果转化,”丹纳赫表示,“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的源泉。”
在“2024大苏州最佳雇主评选”中,丹纳赫医学诊断平台中国研发制造基地荣获“大苏州最佳雇主”及“最具发展潜力雇主”两项大奖,体现了其本土化战略的全面性。
06.结语
丹纳赫中国区总经理陈小穗站在苏州基地的窗前,眼前是自动化程度高达85%的生产线,KUKA机器人精准地完成各项指令。她的话语意味深长:“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的源泉”。
随着苏州客户体验中心将于今年投入运营,丹纳赫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进入新阶段。这家通过600次并购打造的商业巨舰,正用其独特的DBS系统深耕中国市场,证明着系统能力比风口追逐更能创造持久价值。
在资本寒冬中,丹纳赫202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下滑24.97%,却仍坚持在中国的战略投入。 这种长期视角,恰如蒙大拿州那条名为“丹纳赫”的溪流——不追逐暴雨后的洪峰,却因持续流动而成就深远。
文章(图片)来源:知航战略,震商资本、东兴证券、光大证券、丹纳赫各年年报、公告、Crunchbase、Preqin、Pitchbook、Bloomberg、Washington Post、New York Times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