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乌战争持续3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向往的时尚潮流。莫斯科街头常见中国汽车;许多俄罗斯年轻人想去中国留学;俄罗斯精英阶层开始雇佣中国保姆,以便让孩子从小学习普通话;首都的博物馆和表演中心争相举办中国的展览和演出。不过,也有人认为,一旦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改善,中国热就会消退。
![]()
俄罗斯全方位拥抱中国文化
《纽约时报》30日报道,自战争开始以来,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外交支持、购买其石油和天然气,并填补其因西方制裁而无法购买的消费品空缺。这些助长了俄罗斯各地掀起日益高涨的中国商品及文化追捧热潮。
![]()
在莫斯科,为数不多开设中文课程的公立学校都出现了超额报名的现象,普通话不仅是语言大学的常设课程,也进入了工科院校的课堂。据一家知名招聘网站称,近年来要求掌握中文的职位空缺大幅增加。曾经接待的多名西方顶尖艺术家的俄罗斯剧院,上演了根据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剧目。今年4月,莫斯科一家大型博物馆举办了来自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瓷器、陶瓷和其他文物展览。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在书店里摆在显眼位置。
![]()
红场安装熊猫圣诞树
今年1月,为庆祝春节,莫斯科的步行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并在红场旁边安装了一只拥抱圣诞树的大熊猫。莫斯科地铁设立了一列红色的中国主题列车,并将地铁路线图翻译成中文。中餐馆在俄罗斯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俄罗斯精英阶层提供保姆服务的一家公司创始人表示,他一直在努力满足对中文保姆日益增长的需求。他说,中文保姆的工资现在已经达到每月5000美元,以俄罗斯的标准来看,这已经很高了,但招聘的过程仍然相当艰难。
他说,英语保姆仍然最受欢迎,但说中文保姆已经取代了法语保姆,人们现在把中文看作补充英语的第二语言。汽车成为俄罗斯青睐中国的显著标识。汽车市场咨询公司Autostat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汽车已大量涌入俄罗斯市场,仅去年一年就售出逾90万辆,远2021年的11.5万辆。
![]()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当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巴巴耶夫(Kirill Babaev)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过去3年让俄罗斯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东方,它不再是欧洲的异国情调替代品,而是商业、旅游和研究的主流方向。不过,报道指,俄国人对西方产品的渴望仍挥之不去,只是近年来越来越难买到。但也有的俄罗斯人认为,对中国日益增加的兴趣可能是一场暂时的利益联姻。
中国语言和文化专家库兹涅佐娃(Yulia Kuznetsova)说,她记得当年学习中文曾被认为是异国情调,汉学家是一个边缘群体。她认为一旦与西方的关系改善,中国热就会消退,因为对俄罗斯人来说,中国是一种异质文化,我们真正亲近的只能是欧洲,因为毕竟我们有着相似甚至几乎相同的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