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都是一种收获。
hi,我是猫。
青年时期也会沉溺于孤独,但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更多反而是一种求身份认同而不得,但又不屑于合群的主观感受。
那个阶段人很难打心眼底喜欢孤独,接纳孤独,就算嘴巴上以孤独为荣,更多的还是想要特立独行,说穿了是一种青春荷尔蒙跟步入成年间隙阶段的产物。
除了让你每天哀叹,空想,没有为学生生涯的成绩,哪怕是后来做事真的助益过什么。我为什么这么清楚?青春期沉浸于伤感文学的事情没少干过,那种孤独的字句,笔记本上一摘抄密密麻麻,时不时还要拿出来品味一下,情绪反绉,还是很折磨人的。
但到了中年就不同了,孤独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看山之后,经历过质疑、否定、迷茫、反复、拉扯后的接纳跟允许。这个阶段孤独的含金量变高,价值感也提升很多,因为这是见过、看过、品尝过、体会过最真实的触感。
活生生地、有温度地,而不再是一种停留在意识层面的主观感受。
这是好事,因为人真的明白孤独的含金量之后,就会走在成熟的路上,起码不再热衷于一些表面的群像,也不再留恋必须置身于熙熙攘攘中才能得到所谓的安全感,理解了人生的终极真相就是,这条漫漫长路终归是要自己去走,自己去尝试,自己跟自己相伴。
这样听起来或许有些伤感,其实大可不必,任何成事底色都是孤独,你想获得经验、你想要拿到结果、你想要称称自己的斤两,如果不是你主观牵引浸润其中,去经历、去体会,很难说能真的得到什么有价值的收获。
没听说有人陪你就成功了,更多还是你自己去做了,才有机会成功。
而且理解孤独之后,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更愿意去接近孤独,去主动选择孤独,而不是哪里热闹钻进哪里去,结果等到人去楼空之后才惊觉,一切都是一场绮丽的幻觉,一切都是一场盛大的表演。
没有被骗的感觉,心也不再七上八下,更容易安静下来,接下来就是接受。身体跟脑子都能回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足够能拿回理性和属于自己的思考力,这时候决策、取舍、做事的效率就提高了,因为够专注,身边的嘈杂、干扰项已经影响不到你了,或者说接纳孤独之后,人自然就习得了高级的屏蔽力。
这两者是有关系的,所以如果再问说如何习得屏蔽力,不如先主动选择孤独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一段时间,让自己的主线任务化繁为简,只剩下成事、拿到阶段结果这一项。
不妨观察一下,身边是不是有些销声匿迹的人,过了一个阶段出来,往往脱胎换骨,默默积累了自己的护城河。
都知道眼下是保护注意力的时代,而人的注意力又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若不能聚焦,只是随波逐流,大概率也都是浑浑噩噩过了此生。当然泯然众人矣也没什么不好,若是你自己追求的,别人也无权说三道四,最终还是回到自己身上,我想要如何丰富且有质量地过这一生,我想拿到什么结果?
这个结果不是让你死盯着不放,而是把某个结果拿来指路,精力用在通达的路径上,那么大概率结果也差不到哪里去。我发现很多人不是耐不住孤独,而是下不了决心去熬这一段孤独的岁月,还是恐惧、畏果,认为结果差,一切都是白费,不如一开始就不行动。
这种思维非常不适合还处于积累期的普通人,虽说人各有志,但畏果之人,往往也是没有信仰之人,他们强调结果,却忽视了这个过程中起心动念,修定、生慧皆是一体的。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结果可能有运气加持,但拿掉运气,人要走得远,就不是简单运气可以囊括的,还有个人的做事体系、心态、修行、以及耐得住孤独,默默赶路的过程。
主动选择孤独是一种强大,因为这是不合群,逆流而上赶自己路的清醒,若你迟迟不得章法,觉得每天陷入浑浑噩噩中,不如避开人群,一个人呆一段时间,兴许会有一番不同的收获。
注意:第二期内容训练营8月中旬就会开启,有意向的小伙伴提前关注小号详询了解。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