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到年底,全国不少地方的自然资源部门就开始忙碌起来。
每年这个时候,卫星遥感数据下发,各地要对所谓的 “疑似变化图斑” 开展地毯式实地核查。
一些农户收到通知才知道,自己的宅基地被“盯”上了,如果不能及时自证合规,房子很可能面临整改甚至拆除。
在近日一次以“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为主题的媒体座谈会上,自然资源部传来明确信号: 2025年,不会下发疑似变化图斑,而是由基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日常调查。
这一变化,将从根本上缓解地方的年底压力,也让农户的土地使用管理变得更加宽松、理性和有弹性。
01 过去怎么做的?压力从上到下层层传导
过去的图斑监测流程,是由国家层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全国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年终比对。
如果发现与上年不同,就生成 “疑似变化图斑” ,下发给地方基层。
收到这些图斑后,各地就要组织人力逐个核实,一旦发现问题,要限期整改,有时甚至来不及补手续就得拆。
这种方式虽然精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图斑中有很多涉及农村自建房,实际情况是宅基地符合一户一宅,但可能因为手续滞后或当年批复尚未归档,造成误判。农户一时无法补齐材料,就可能陷入“合法性不清”的尴尬。
02 调整之后会怎样?更接地气、更人性化
自然资源部这次明确提出:支持各地将调查工作纳入日常运转,依托地方一线力量,随时记录、随时处理土地使用变化,不再集中搞年底突击。这意味着:
基层压力会减轻。 以前年底统一下图斑、限时调查整改,几乎把地方自然资源部门逼到“爆表”。以后这种集中式压力将被日常化工作节奏替代,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农户面临的误伤会减少。 自建房等合法使用行为只要属实,有时间补手续的就补,确实违规的再依法处理,避免“一刀切”。
问题处理更有余地。 不再逼着地方“先拆后补”或者“边拆边查”,让本来可以协调解决的问题少了对抗,增加弹性处理空间。
在这次座谈会上,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强调, 要用“更科学、更贴地气”的方式来优化调查流程。
与其依赖遥感图斑“遥控指挥”,不如依托地方日常数据积累和基层治理能力,逐步建起一套“动态更新、实时跟踪”的机制。
这样的转变,不仅是对基层工作负担的回应,也是在回应农民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困境。
试想一下,一个合法宅基地的农房,仅仅因为审批表还没批完,或者图斑识别出错就被拆除,对谁都是伤害。
03 对农民和基层干部而言,是实打实的好事
这一改变看似技术性,实则影响巨大。对农户来说,不再“一夜之间图斑落户”,意味着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补资料、走流程,也减少了被误判、误拆的几率。
对基层干部来说,这等于是减少了突击任务、多了一份对接实际的自主权。应拆的就依法处理,该补手续的也不至于被“一票否决”。
某种意义上,这不只是“为基层减负”,更是在给政策执行过程加装“避震器”,避免粗暴、形式主义,体现了管理温度。
对老百姓来说,这样的政策变化,才是真正“看得见的利好”。
来源:自然资源法律论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