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艺非凡(ID:efifan)
生,敢和天地掰扯;
死,敢和阎王叫板。
她轻捏自己的乳房,乳汁顺着指尖滴落,在地面汇成一片乳白的涟漪。
到底是色情还是艺术?
▲曹雨作品《泉》(已打码处理)
这件名为《泉》的作品,曾因大胆与裸露被贴上了“不雅”“色情”的标签。
而它的作者,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争议的“叛逆者”,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曹雨。
▲曹雨作品《我有》
她曾在孕期用粉笔圈地,将自己变成活体雕塑《艺术家在这》;
▲《艺术家在这》
她扛过仿古战旗穿越荒野雪山,以《山河宣言》向世界发声;
她也曾用18升母乳创作《艺术家制造》雕塑,探讨生育的痛苦与力量。
▲《艺术家制造》
她的每一件作品,都被称为“投向文化禁忌的一颗手榴弹”。
“不痛不狠,焉能触之?”这是她的信条。
当众人争论“裸露是否等于色情”时,曹雨早已将艺术化作利刃,劈向更坚固的枷锁。
▲曹雨《尤物》系列之I、II、III(作品局部已马赛克处理)
01
初露锋芒,《泉》的诞生
1988年,曹雨出生在辽宁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刚出生的曹雨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太多的惊喜,因为是个丫头。在那个年代,鲜少有人喜欢丫头。
▲曹雨百天与父母合照
那时的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姑娘,会在30年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个响亮的存在。
▲ 5岁时的曹雨
曹雨的故事,要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一间工作室说起。
2006年,18岁的曹雨背着行囊,从辽宁来到北京,走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门。那时的她留着齐耳短发,说话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爽朗,眼睛里却藏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2005年,曹雨在绘画班
2016年的夏天,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上,一件名为《泉》的作品引起了轩然大波。
录像中,女性赤裸上身,双手挤压自己的乳房,乳汁如喷泉般向上喷射,随后如雨点般落回她的身体。
这件直白展现女性哺乳行为的作品,几乎被校方以“色情暴露”为由撤展。
“当时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曹雨后来回忆道,“如果实在通不过审查,我就搬着电视在展厅里游荡。”
最终,经过激烈争论,《泉》得以展出,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有人称其为“公然扔向根深蒂固文化禁忌的一颗手榴弹”,也有人斥之为哗众取宠的低俗表演。
▲2005年,曹雨在绘画班曹雨带着印有《龙头》的战旗在欧洲古战场。
这件作品的灵感部分来源于艺术史上著名的同名作品——杜尚的《泉》。
1917年,杜尚将一个小便池签上名字送去展览,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近百年后,曹雨用自己的身体完成了对艺术史的又一次挑衅。
▲ 杜尚作品《泉》
不同的是,杜尚挑战的是艺术的定义,而曹雨挑战的是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
《泉》的创作背景同样耐人寻味:这是曹雨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读研期间怀孕后的产物。
大学期间怀孕生子,在艺术院校并不常见;而将哺乳这一被视为私密甚至羞耻的行为转化为公共艺术作品,更是前所未有的大胆之举。
▲ 《 一切皆被抛在脑后》,曹雨
展会现场,有教授皱眉质疑:“这算什么作品?”
但也有老师眼前一亮:“有意思,继续探索下去。”
正是这种有意思的评价,让曹雨决定继续攻坚。
那几年,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作室,尝试各种材料和形式,甚至通宵达旦地与黏土、石膏“对话”。
▲ 曹雨在研究生的浮雕课上,2013年
“她不是在创作,而是在寻找答案。”
曹雨的研究生导师后来这样评价她:
“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那些无法言说的感受。”
▲ 曹雨在工作室创作
2015年,27岁的曹雨迎来了她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那时她已经硕士毕业,在北京郊区租了一间简陋的工作室。资金有限,她只能选择最便宜的材料。但正是这种限制,造就了她系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曹雨北京工作室
那天,曹雨像往常一样在工作室忙碌。她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技法:在石膏块上凿出不同大小的孔洞。
当她退后几步审视这件半成品时,突然愣住了:那些孔洞组合在一起,竟然隐约形成了一个女性身体的轮廓,但不是通过实体,而是通过空缺来暗示。
▲ 曹雨《维纳斯(No.1)》,2012
曹雨后来回忆说,“我突然明白了自己这些年一直在寻找什么。不是表现身体本身,而是表现身体留下的痕迹,表现那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部分。”
▲ Queen系列作品
这就是《Mother No.1》的诞生过程,看似偶然,实则水到渠成。
一块高约1.5米的石膏构成,表面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孔洞。当你绕着作品走动时,光线从不同角度穿过这些孔洞,会在墙面上投射出变幻莫测的影子,仿佛一个无形的身体在空间中舞动。
这件作品后来成为她Queen系列的开篇之作,也是她艺术语言的第一次完整表达。
▲ 曹雨作品 《 Mother No.1 》
“我想表达的是,母亲的形象不仅存在于实体中,更存在于她留下的空缺里。”
曹雨这样解释这件作品:“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她的身体发生了改变,但更深刻的变化是那些看不见的——她生命中被孩子占据的空间,她为爱做出的牺牲。”
02
反叛的艺术,走向国际
贯穿在曹雨艺术生涯中,有一个鲜明的词汇——反叛。
大胆的意象、赤裸的符号、极具反差感的色彩,成为曹雨作品最鲜明的底色。
▲ 曹雨,《劳动者》,2017
这种反叛曾经受到了不小的非议,但也帮助曹雨的作品走向了海外。
2017年,曹雨的《Mother No.1》被选中参加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这是亚洲最重要的艺术盛会之一。
开展前一天,曹雨紧张得几乎整夜未眠。
她担心自己的作品太过抽象,无法被观众理解;担心来自西方的艺术评论家会对一个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不屑一顾。
▲ 曹雨获得AAC艺术中国·青年艺术家大奖,2018年
然而,开展首日,《Mother No.1》就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人们围着这件作品转圈,讨论那些孔洞的含义,有人甚至伸手轻轻触摸表面的纹理。
最让曹雨意外的是,许多女性观众站在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
▲ 曹雨作品《Mother No.1》
就这样,一个来自辽宁的年轻艺术家,意外地登上了国际艺术舞台。
▲ 曹雨工作室
如果说《Mother》系列是通过孔洞来表现女性身体的负空间,那么《Mount Fuji》则是通过突起物来隐喻男性身体。
曹雨巧妙地将两者并置,创造了一种无声的对话。
▲ 曹雨作品《Mount Fuji》
这些作品既是对传统女性美的致敬,也是一种质疑:
为什么我们总是期待女性身体符合某种标准?
闯入国际视野后的曹雨开始转型,她不再只满足于通过单个符号或意向挑战社会规训,而是展现出更广阔的社会关怀与历史视野。
▲ 曹雨《你,去哪了》,2020
2020年的摄影作品《龙头》标志着她艺术语言的重要转变。
作品中,她化身“不受先天性别束缚的阳刚儿女”,从口中喷射出象征智慧源头的水流。
“龙头中喷出的水终将汇集,兴风作浪成我们谁都不可预知的洪流。”导演宁岱曾这样评价道。
▲ 曹雨《龙头》
在曹雨眼中,这个看似坏掉的水龙头正是能形成未来巨浪的源头。
2023年,曹雨将《龙头》发展为更宏大的项目《龙头·山河宣言》。
▲ 曹雨,《龙头·山河宣言》
她将龙头形象刺绣在仿三国时期的战旗上,配以铸铁三叉戟,从3月15日(她的生日)开始,扛着这些战旗步行穿越世界各地的荒野大地。
“无论是有人还是无人之地,皆为我的艺术展场和人生战场。”
▲ 曹雨,《龙头·山河宣言》,2021-2024,综合项目,(纪录片,刺绣贡缎仿古战旗,铸铁三叉戟,皮绳,爱普生艺术微喷,三明治装裱)
曹雨如此描述这件作品的意义:
“这是作为一个人对全世界的宣言,是个人在政治和社会缝隙中获得权力的方式。”
▲ 曹雨,《龙头·山河宣言》,妙峰山支脉悬崖,北京门头沟
在巴黎先贤祠广场等地的行为现场,她身着战袍,高举旗帜,宛如当代艺术界的女战士。
03
雕塑之外:
一个艺术家的日常生活
当不拿雕塑刀的时候,曹雨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
她在北京五环外的工作室兼作住所,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先做半小时瑜伽,然后开始工作。
午餐通常是外卖,她笑着说自己"厨艺仅限于煮方便面"。
▲曹雨作品《我有》
下午如果没有创作灵感,她会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或者去798艺术区看展览。
“看别人的作品很重要,”她说,“但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确认自己的方向。”
▲ 曹雨《自画像》
晚上是曹雨的阅读时间。她的书架上既有艺术理论著作,也有哲学书籍,还有大量诗集。
她特别钟爱里尔克和辛波斯卡,认为诗人对存在的思考与雕塑家有相通之处。
▲ 曹雨《画饼》,2024,布面油画
曹雨对喜欢的事有强迫症,对作品极度挑剔。
就像《没有什么能够确保我们再次相遇》这件作品中的载体“猛犸象腿骨化石”,她曾经找了7年,经历了数次对品相的挑选、等待、再挑选与谈判,力求作品和观念精准对接。
▲ 曹雨《没有什么能够确保我们再次相遇》
《逃离人间的尽头》也是在剪辑师剪辑多次后,又自学剪辑完成的;为了找它的背景音乐,曹雨大概听了几万首曲子找感觉。
▲ 曹雨《逃离人间的尽头》,短篇电影
还有《我就是想你过得没我好》,曹雨在纸上写下过多个同类句子,反复抠字眼对比、琢磨差异,并做了大量中国街头霓虹灯研究。
▲ 我就是想你过得没我好(2021)曹雨
但对生活,有些事挺糊弄的,尤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饿到肚子叫绝不做饭。
曹雨的作品常被归类为女性艺术,但她自己更愿意将其视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生与死,存在与缺席,这些才是真正困扰我的问题。”
▲ 曹雨街头摄像
这种思考源于她早年的经历。曹雨12岁那年,祖母去世,那是她第一次直面死亡。
“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葬礼,而是葬礼后回到家里,看到祖母常坐的那把椅子空了。那个空缺比任何言语都更强烈地告诉我:她真的不在了。”
或许正是这种童年体验,让曹雨对艺术如此敏感。
在她的作品中,孔洞不仅是形式元素,更是生命痕迹的载体。
▲ 曹雨《画布171031-180226》
如今,曹雨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不可忽视的名字,但她依然保持着初创时期的谦逊与勤奋。
她的工作室墙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不要重复自己。"
2023年,她开始尝试将雕塑与影像结合,探索负空间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
曹雨说,“可能永远都在摸索。艺术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 曹雨,《头顶之物》,琉璃,大理石
在中央美院的毕业典礼上,校长曾说过一句话:“艺术家的价值不在于他们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们让观众看到了什么。”
十几年后,曹雨的作品让无数人看到了那些常被忽视的空缺、那些无声的存在、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
这或许就是一个雕塑家能带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 曹雨《头顶之物》和《撒泡尿照照》
▲ 曹雨《画饼》
在曹雨的世界里,艺术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有温度的存在;
孔洞不是缺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充盈;
艺术不是远在天边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 曹雨《粒粒皆辛苦》
前不久,曹雨获得“年度非凡艺术家奖”。
主持人念到她名字时,她正在喝汤。
听到自己获奖了,她微微一愣,抹了抹嘴就上台了。
“有人说我的作品是艺术界的病毒,也有人说我的作品是艺术界的疫苗。其实对我来说,都无所谓,爱啥啥。”
▲ 曹雨作品《我有》
我一直干的就一件事——向生命撒野。
▲ 曹雨在工作室
她不是来被艺术史记录的,而是来撕碎艺术史的。
正如她所言:“生而为人活一回嘛,生,敢和天地掰扯;死,就跟阎王叫板。行,废话太多,干就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