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套背后的血腥算术:房东不降价12%别想卖房!
![]()
上海5月二手房1.9万套的网签数据刷屏了。
中介朋友圈锣鼓喧天,自媒体高喊“市场回暖”。
但当你走进真正的交易现场——房东的降价记录、买家的砍价刀法、中介的谈判话术——会发现这1.9万套成交,是用房东平均12.1%的房价折损换来的。
数据的光鲜与交易的残酷,正在撕裂上海楼市认知。
![]()
被忽略的核心密码:12.1%的割肉空间
链家上海最新成交数据显示:从首次挂牌到最终签约,房东平均要让价12.1%。
这不是理论推测,而是来自17万套挂牌房源中真实成交样本的统计结果。
换算成具体数字:
挂牌500万的房子,成交价约440万
800万的改善房,最终704万成交
千万级住宅,砍掉121万才是市场价
更扎心的是,这12.1%只是最终结果。在成交前,房东还要经历多轮“凌迟式”调价。
以浦东金桥五街坊某套房源为例:
去年12月挂牌520万,三个月无人问津;
今年2月降价至505万,带看量仍稀少;
4月再降15万至490万,终于有买家出价;
经过3轮谈判,最终468万成交。
累计降价52万,折价率10%——而这已是板块内成交较快的案例。
![]()
为什么1.9万套带不来暖意?
因为成交量≠市场热度,而是房东妥协度的晴雨表。
贝壳上海5月调价记录揭露真相:
76%的房东选择“躺平”(价格不变)
22%的房东正在降价
仅2%的房源敢涨价
![]()
降价已成生存刚需。
去年9月新政刺激的“短暂回暖”,在今年初彻底消散。
降价房东比例已回升至去年8月水平——那是上海二手房价格体系崩塌的起点。
一位虹口凉城板块的置换房东直言:
“中介说现在成交靠‘三刀流’:
第一刀自己砍挂牌价,第二刀给买家砍价空间,第三刀再让中介费。
否则连看房的人都约不来。”
![]()
不同价位段的“割肉指南”
▶ 500万以下:钝刀割肉法
刚需市场买家数量多,但比价极其残酷。
某宝山顾村中介店长透露:
“买家会把同小区30套房源价格做成Excel表,
专挑每周降价的房源砍价。”
成功秘诀是:高频微降+曝光刷屏
每周降3-5万(不超过2%)
要求中介置顶推送“新降价”标签
杨浦区控江路某老破小房东,
通过8次累计降价38万(月均4.75万),
最终在挂牌第147天成交。
▶ 500-800万:心理博弈战
这个总价段的买家最懂“性价比陷阱”。
徐汇滨江某豪宅中介透露:
“买家会带着验房师和装修公司看房,
当场核算改造费用,把报价砍到骨头里。”
静安寺某次新小区房东的教训:
因拒绝买家砍价40万的要求,
房子滞留4个月后,
最终以低于原报价55万成交。
▶ 800万以上:跳水式定价
豪宅市场信奉“没有卖不掉的房,只有不够狠的价”。
古北某挂牌1800万的别墅,
房东咬牙直降300万后,
3天内收到7组带看,
最终1580万成交。
中介圈潜规则:
“降幅不超过15%等于没降”
但要注意:大降后必须稳价!
频繁调价会被视为“心虚”。
![]()
买家正在享受“戴维斯双击”:
可挑选房源同比增加23%(链家库存数据)
平均议价空间突破两位数
而房东面临“囚徒困境”:
降价可能被“抄底”
不降可能错失置换窗口
某闵行春申板块改善买家的实操:
“我看中同小区三套房,
每周给房东发竞品降价截图,
最后选了让步最大的那套——
总价砍了96万,等于省出宝马X5。”
![]()
当某些专家用“1.9万套”论证回暖时,
他们刻意忽略了:
成交量≠市场健康度
成交价≠房东收益值
真正的市场温度计是:
库存去化周期(当前19.2个月)
新增客源/房源比(0.85:1)
议价空间变化曲线
这些指标共同指向一个事实:
上海二手房仍处于深度买方市场。
所谓“回暖”,
不过是房东用12.1%的资产缩水,
换来的流动性幻觉。
![]()
对房东的忠告:
挂牌价≠资产价值,成交价才是。
若急售,请直面12%的折价现实;
若观望,请接受更长的变现周期。
对买家的提醒:
别被“量涨价稳”的话术迷惑,
但看到符合折价规律的笋盘时,
该出手就出手。
市场永远奖励看清本质的人——
无论买卖,
知道代价在哪的人,
才付得起真正的成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