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发现场:女儿失联后的揪心搜索
网传视频中,一位父亲嘶吼着奋力踢打倒在地上的男人:“他才12岁!我女儿才12岁!”颤抖的声音里饱含绝望与暴怒。被制服的男人是名武术教练,他每日“支付”20元钱哄骗受害少女前往酒店——竟用零花钱为诱饵的恶魔。
近日,四川眉山一起令人发指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警方证实,犯罪嫌疑人是一名武术教练,打着教学的幌子实施犯罪,目前已有多名受害者。
6月30日,眉山彭山区某派出所工作人员沉重回应:“教练已经被关起来了,有很多个(受害者)到他那里学东西了,他就是借着这个名头。”
恶魔在人间:假借教学之名,行禽兽之实
当“武术教练”这个本应象征力量与守护的身份,沦为侵害未成年人的工具时,其带来的信任崩塌感尤为强烈。报道中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家长和孩子们对“教练”身份的天然信任,将魔爪伸向了毫无防备的未成年人。
群聊中那句“每天给20元让女孩和他一起去开房”,冰冷地揭示了犯罪者利用孩子心智不成熟、经济不独立的特点,以极其低廉的代价实施诱骗和控制。20元,成了撬开孩子防备、践踏其尊严的工具。
更令人心痛的是,警方明确表示“受害者不止一个”。这意味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有多名花季少女在所谓“学武术”的幌子下,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摧残。每一次侵害,都是一个孩子人生的剧痛,一个家庭难以愈合的伤疤。
悲剧之后,我们如何筑起防护高墙?
熟人作案,防不胜防。 最高法数据显示,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熟人作案比例长期高企,近年平均达56%。教练、老师、亲戚、邻居……这些孩子身边看似“安全”的角色,一旦心生歹念,伤害往往更为隐蔽和深重。
隐蔽性高,发现困难。 犯罪者利用身份便利和孩子的敬畏、信任心理,常以“关爱”、“辅导”、“游戏”等为名实施侵害,并辅以威胁、恐吓、小恩小惠等手段让孩子保守“秘密”。许多孩子或因恐惧、或因懵懂、或因羞耻,不敢或不知向外界求助。
取证难,追责不易。 这类案件往往发生时缺乏目击者,物证容易灭失,孩子陈述可能因创伤而不稳定或滞后,给司法机关调查取证带来巨大挑战。
守护花朵,刻不容缓
- 打破沉默教育刻不容缓: 反复、清晰、科学地告诉孩子身体隐私部位不可侵犯,任何人(包括熟悉、信任的人)的触碰让你不舒服都要坚决说“不”,并立即告知父母或信任的成年人。教会孩子识别“坏秘密”(让自己害怕、不舒服、被威胁不能说的秘密)与“好秘密”(比如生日惊喜),鼓励孩子勇敢说出“坏秘密”。
- 警惕“特殊关爱”的陷阱: 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与教练、老师等“权威角色”的互动。警惕任何人对孩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特别关注”、私下频繁接触、给予过多礼物或金钱、要求单独相处等行为。保持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创造开放、无压力的环境,让孩子愿意分享任何让他们感到困惑或不安的经历。
- 强化监管与制度约束: 武术馆、培训机构等场所必须落实国家强制报告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背景审查,并在教室、训练场等区域安装无死角监控(休息室、更衣室等私密区域除外但需有严格管理规范)。家长选择机构时,应优先考虑管理规范、信息公开透明的场所。
彭山区妇联回应“会按照流程办理”,这代表了社会支持系统的启动。然而,流程之外,更需要全社会形成高压态势——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必须“零容忍”,依法从严惩处,让法律成为斩断魔爪最锋利的剑。
此案中多位家长的愤怒与痛苦,是所有父母的噩梦。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成长,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机关共同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防护网。
当恶魔披上信任的外衣,我们更需擦亮眼睛。 这起案件不仅揭露了一个罪犯的丑恶,更拷问着整个社会保护儿童的决心与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