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武的这几幅字迹,在整体上,是非常协调统一的,并且,无论是整体上欣赏,还是单独欣赏,都是一种视觉盛宴,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反正笔者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我们能够看到,第一幅字,三点水的书写,是与众不同的,前两个点不仅大,而且你会看到这两个点笔,连着一起,气息畅达,而右边的部分,位置上比较低一些,两个部分,就有了一种错落之感,有一种起伏之态。
不仅如此,你会发现,这个字左右两个部分,也是非常紧密的存在,仅仅依靠在一起,这种状态,对与经常欣赏书法的朋友来说,是不是也比较少见的一种状态,你可曾见过这样的状态呢?
字写的比较方正一些,尤其是第一个撇笔,写成了一种几乎竖笔的形式,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下面的部分,写的比较连贯,并且,还表现出一种碑的刚强感,不知道,你有这样的感受吗?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下面的部分,呈现出一种方扁的造型,十分稳重,而这个字,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线条上,有着明显的粗细过度,并且这种过度时非常自然的。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上,江苏青年书法家邹家武以一件小字行草书作品入展,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他首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作品抄录的是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整件作品密密麻麻,字数超过1000字。
邹家武的这件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创作手记,进行了解。
邹家武五届青年展作品创作手记
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是我第一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准备作品前,我刚刚获得第三届“江苏省文艺大奖·书法奖”提名奖。一位老师告诉我说,你是“江苏书法奖”举办三届以来,获奖与提名奖中唯一一位非中国书协会员作者。
我没去查证前两届“江苏书法奖”的情况,我觉得我的资历的确尚浅。这在给我带来欣喜与鼓舞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我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准备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投稿作品的。
作品形式我早就确定了,用小块拼接,就是将册页拼成整纸的式样。这样的小块拼接便于小行草章法的安排处理。纸张的选择,刚开始主要尝试晋唐古纸、蝉翼毛边,最终还是选择了西和麻纸。
书体依然是近两年主攻的颜体行书,风格介于《祭侄文稿》与《争座位帖》之间,或多或少夹杂着《书谱》《十七帖》的影子。笔、墨的使用,我没有太多讲究,好用就是硬道理。
普通的兼毫中锋配上红星墨汁,用时辅以少许水调节。内容选择《画禅室随笔》,随笔的好处是可多可少、可节可选,可不囿于篇幅。
书法创作的难点不是内容、形式和工具的选择,难在心态的调适。我是带着压力、揣着尽快入展中国书协展览的迫切心情准备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投稿作品的,这种心态传导到手上的结果就是——很紧、放不开。
投稿作品我前后写了10遍,最后身心俱疲,只得挑其中相对满意的一幅拿去托底了。心想,就这样吧,尽力了!所谓“放下便是”,放下后整个人都松弛了。
也许还是心有不甘,有一晚无事,也无心临帖,心想不如把青年展的内容再写一遍吧。于是我翻柜找纸,无意中翻到刚学书时买的当时用起来还不习惯的西和麻纸,那就试试吧!
于是,听着音乐,一气呵成。一张纸都没浪费,顺利完成作品。量了尺寸,整体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比之前写的感觉要好!
首先,麻纸不规整的边边角角和意外出现的涨墨效果,与我追求厚重质朴的书风不谋而合。另外,创作时我注意了墨色对比、行草穿插和块面构成,虽有刻意制造章法之处但不着痕迹,比之前写得放松、自然、安静。
作品整体呈现既厚重又轻松、既朴拙又灵动的风貌,给人一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萧散之感,闲适自然、不争不抢、不拘小节,很自然,我最终投稿的是这幅“无心插柳”的作品。很幸运,此作入展了。
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也带给我一些启发和思考。之前对孙过庭书法创作“五乖五合”说没有切身感受,这次经历让我理解了“神怡务闲、纸墨相发、偶然欲书”的合境。
放松的心态、匹配的笔墨、书想书之书的偶发激情,是出佳作的重要前提。关于书体风貌,我没有跟时风,也没有模仿今人,我在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
临习古人法帖,因个体差异,吸收到的营养各有差异,最终呈现的面貌也会各不相同。我写颜,有很多稚嫩的地方,这一点我很清楚;我写颜,与很多人写的不一样,这一点我也很清楚。我想,这是我此次作品入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从邹家武字迹上看,这字迹,绝对是一位练家子,有着扎实的练习基础,并且,对传统书法的理解和应用,都体现出一种很高的高度,我们也能够清楚的看到,起笔上,有着明显的藏露,还多以藏锋为主,可见,对笔法的理解和认识,是多么的透彻,这样的理解,岂能不写出一首好字呢?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行笔上是非常稳健的,线条表现出一种超强的质感,不仅富有弹性,而且还富有韧劲,虽然是硬笔字迹,但是,这种气质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也能够看到,收笔上,多表现出一种顿笔现象,更加突出了一种回应感。
而有的点画,甚至在书写上,也表现出一种传统的韵味,诸如横笔,不仅势感强烈,有着倾斜的姿态,而且起笔和收笔上,也是有着突出的呼应关系的,前后照应,这样的横笔,还有一种骨感,筋骨尽显,深得柳公权楷书的笔意,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有的横笔还有一种波折起伏之感,表现出一种隶书的蚕头燕尾之态,十分生动,活脱,富有勃勃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