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20岁的温带松树,每年大约能吸收18公斤二氧化碳。但如果我说,未来可能有“活材料”能像树一样“吃”碳,甚至更高效,你信吗?
最近,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urich)的科学家们,用一种“光合活性材料”刷新了我们对碳捕获的认知——他们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细菌(一种古老的光合微生物)“种”进可3D打印的水凝胶里,造出了会呼吸、能生长,还能持续从空气中“抓”二氧化碳的“活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双重“吃”碳:比普通生物材料更能“存”
传统生物固碳大多靠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自身有机物(比如生物质)。但这种方式有个问题:一旦生物死亡分解,碳又会重新释放回大气。
而这种“活材料”的厉害之处在于——双重固碳。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一边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自身生物质(有机固碳),一边改变周围化学环境,促使碳酸钙等矿物质形成(矿物固碳)。这些矿物质像“碳保险柜”,能更稳定、更长久地封存二氧化碳。
实验室数据显示,这种材料在400天内持续固碳,每克材料能“吃”下约26毫克二氧化碳,比很多生物固碳方法效率更高,甚至接近再生混凝土的化学矿化能力(约7毫克/克)。更妙的是,矿物质还能“加固”材料——原本软乎乎的水凝胶结构,会被蓝细菌慢慢“硬化”,未来甚至可能直接当建筑材料用!
3D打印+水凝胶:给细菌造个“长寿窝”
蓝细菌能存活并高效工作,全靠它的“家”——水凝胶。这是一种富含水分的凝胶,由交联聚合物构成,能让光线、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物质自由穿透,还能让细菌在材料里均匀分布。
为了让蓝细菌活得更久、干得更卖力,科学家用3D打印技术优化了材料结构:增大表面积、改善光照、促进营养流动。最终,被“包裹”的蓝细菌在材料里“工作”了超过一年,堪称“劳模”。
从实验室到建筑:它已经“上岗”了!
这种“活材料”的潜力,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现实。
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加拿大馆,研究团队用3D打印的“活模块”搭出了两个3米高的“树桩”。这些“树桩”里的蓝细菌,每年能吸收约18公斤二氧化碳——和一棵20岁的松树差不多!为了让它们“住得舒服”,团队每天监测并维护温湿度,直到11月23日展览结束。
在米兰第24届三年展上,另一个名为“达芙妮的皮肤”的装置,用微生物在木瓦结构上形成深绿色的“铜绿”。这些原本可能被视作“腐朽”的痕迹,现在成了主动固碳的设计元素,既美观又环保。
未来:给建筑“穿”上固碳“外衣”
目前,这种材料还在实验阶段,但科学家已经在展望它的应用场景——比如给建筑外墙“刷”一层这种“活材料”,让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里持续“吃”碳。
从“会呼吸的建筑”到“能固碳的城市”,或许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周围会多很多“人工树”,用更低碳的方式帮地球“减碳”。
你觉得这种“活材料”未来还能怎么用?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脑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