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鼠热板测痛仪热板法是镇痛药筛选,检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确定区分中枢和末梢神经镇痛机理的方法,有较宽的使用范围,过去由于在使用中温度控制不严格,计时不准确和人员操作上的误差,往往使实验作出的结果特异性不高,根据以上问题,我们研制开发大小鼠热板测痛仪解决了热板法中存在的问题,在试用和实用中受到了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
一、技术升级与问题解决
温度控制不严格:采用PT100数字传感器+高精度温控模块;控温精度±0.1℃,升温至55℃仅需≤5分钟
计时误差显著:自动触发计时系统(脚踏/触摸);计时精度0.01s,范围0.01s~99分59.99s
操作人为干扰大:标准化流程+智能数据管理;5寸触摸屏实时监控,USB导出500组数据
结果特异性不足:区分中枢/末梢神经镇痛机制;通过痛阈变化量化神经传导路径差异
二、核心功能验证
神经药理机制解析
中枢镇痛(如阿片类):延长舔足潜伏期>100%(吗啡组潜伏期从6s升至15s)
末梢镇痛(如NSAIDs):抑制炎性痛敏,但对神经类病理痛有限
病理模型构建能力
神经损伤模型:热痛阈显著降低(潜伏期<10s提示病理性痛觉过敏)
慢性痛模拟:重复测试可量化痛觉敏化进程
三、标准化操作流程
预筛选阶段
选用雌性小鼠(6-8周龄),基础痛阈10-30s为合格(舔后足反应)
环境适应≥30分钟,减少应激干扰
实验执行
热板恒温55±0.5℃,单次测试≤60s
重复2次取平均值为基础痛阈
数据分析
痛阈提高率 = [(给药后痛阈 - 基础痛阈)/基础痛阈] × 100%
示例: 给药组潜伏期从12s延长至24s,提高率100%
四、科研应用拓展
药效评价:高通量筛选麻醉型/非麻醉型镇痛药时效关系
神经可塑性研究:结合基因编辑模型解析星形胶质细胞痛觉调控作用
教学实验:提供标准化痛觉生理学教学模板(如区分痛觉传导通路)
总结
该仪器通过准确温控(±0.1℃)、毫秒级计时及智能化操作,显著提升镇痛药筛选特异性与可重复性;其双神经机制区分能力为靶向药研发提供关键工具,目前已成为神经药理与痛觉研究的金标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