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臭味的物质有很多,奇臭无比的物质也不少,但要说最臭的物质,那硫代丙酮毫无疑问可以居于榜首。
在世界历史上,有记录的硫代丙酮合成事件只有三次,而且每一次合成的剂量都不大,但由此而引发的骚动却都不小。第一次是在1889年,德国的化学家尤金·鲍曼和埃米尔·弗洛姆在德国弗莱堡的实验室中制造三硫代丙酮,这是一种带有一定臭味的化学物质,但臭度可以接受,而在合成的过程中意外产生了微量的副产品,也就是硫代丙酮。
就是这一点点的硫代丙酮,很快就导致实验室800米范围内的人们开始大面积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有些人甚至晕倒了。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股味道从何而来,只知道它恶心得令人窒息,而且这股臭味扩散得很快,人们陷入了恐慌,最终整个城镇的人都被迫撤离了。在两位化学家首次合成了硫代丙酮之后的第二年,利兹白厅肥皂厂的化学家们便通过裂解环状三聚体三硫代丙酮的方式,合成了硫代丙酮,这就是硫代丙酮的第二次合成。这一次化学家们发现硫代丙酮不仅臭得令人难以忍受,对其进行稀释,也丝毫不能减少臭味,反而还使气味变得愈发难闻了。
在这次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没有人再次尝试合成过硫代丙酮,直到1967年,一家英国的实验室再次试图合成硫代丙酮,他们的目的是让硫代丙酮成为一种商用聚合物的潜在来源。
这次实验对硫代丙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确认了硫代丙酮的浓度越低,气味反而越难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只需要微量的硫代丙酮,就可以让一个城镇的人被迫撤离了。在这次实验中,有一个瓶子里的硫代丙酮发生了十分微小的泄露,结果很快在180米外的建筑物中工作的同事就闻到了味道并产生了恶心的感觉。
硫代丙酮为何如此之臭呢?
所谓香味或者臭味,并不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而是我们感知器官所产生的一种信号。简单来讲,在我们的鼻子中存在着数以百万的受体细胞,其中有一部分受体是积极的,当它们遇到某种物质时会被激活,于是就会产生出“香”的信号,而另有一部分受体坏死消极的,当它们遇到某些特定的物质时也会被激活,于是就会产生出“臭”的信号。
这些受体细胞存在的本质意义是帮助我们识别对身体有益或有害的物质,但世间物质种类繁多,有些物质中虽然也包含着有害物质中某些常见的成分,但本身并无害处,所以有时就会发生错漏。
于是有些食物闻着臭但吃着香,而有些物质虽然闻着香却不能吃。回到硫代丙酮的问题上来,它之所以臭,主要就是因为其中含有硫。硫代丙酮是一种典型的含硫化合物,而含硫化合物基本上都是带有臭味的,这是因为人体嗅觉细胞中很多消极的细胞都可以被硫激活,从而产生出“臭”的信号。
可以说人的嗅觉对硫非常敏感,其中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分子量越低的含硫化合物,反而更能够刺激人的嗅觉产生“臭”的信号。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三硫代丙酮只是带有少量的臭味,而硫代丙酮的臭味却能够惊天动地。好在,硫代丙酮是一种不太稳定的化合物,它在室温下很容易转化为其它化学物质,可能生成三聚体三硫代丙酮,也可能生成为一种白色固体形式的聚合物混合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