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强调 “太空已成为国际力量的衡量指标”,并牵头向欧洲通信卫星组织(欧卫)注资 13.5 亿欧元,试图打造欧洲版 “星链”。但数据对比揭示残酷现实:星链已部署超 7600 颗低轨卫星,欧卫合并 OneWeb 后仅拥有 650 颗,不足前者十分之一。
![]()
卫星数量欧卫比星链少十倍以上
技术鸿沟背后是产业链硬实力的差距。SpaceX 凭借猎鹰 9 号可复用火箭,将单星发射成本压至 30 万美元,卫星量产规模效应更让制造成本持续下探;反观欧卫,因缺乏可复用火箭技术,发射成本居高不下,地面终端设备售价达 5000-10000 美元,是星链用户终端(500-600 美元)的 10 倍以上。这种成本劣势本质上是欧洲在航天动力系统、卫星批量制造等核心技术环节的长期缺位所致。
![]()
技术鸿沟源于产业链硬实力差距
更深层的差距在于创新生态。SpaceX 以私营企业身份撬动 3500 亿美元估值,依托美国成熟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和风险投资体系;而欧卫需依赖法国政府持股 30% 的国有资本输血,其市值仅 16 亿欧元。欧洲分散的研发资源与官僚决策体系,难以复制美国 “政府引导 + 私营突破” 的创新模式,这在低轨卫星网络、可复用火箭等 “硬科技” 领域尤为致命。
![]()
创新生态是科技差距的根源
尽管欧卫试图在欧洲主权安全领域寻找突破口,但从卫星规模、发射成本到商业化能力的全面落后,暴露出欧洲在科技赛道的深层困境 —— 当美国已通过 SpaceX 等企业构建起技术与资本的正循环,欧洲仍在主权焦虑中追赶,这场太空竞赛的差距或许只是科技实力断层的一个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