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办法假惺惺地悼念蔡澜,强作了几次,都觉得自己特不真诚,只得作罢。
想来,我知道蔡澜的时候,他已经“商业化”了。
与其说知道蔡澜本人,倒不如说,去过几次“蔡澜餐厅”。
老婆是重庆人,那会来广州陪我苦熬博士学位。她走入商场,最初还是本能地对火锅感兴趣。有一会我建议,蔡澜说“火锅没有文化”,不如就去蔡澜餐厅尝尝。
印象是蔡澜店里的食物比较讲究,我也没弄清楚他的餐饮坐标是“广式”还是“港式”的,给我的印象反正差不多。就记得店里好像有特多跟蔡澜文化相关的漫画符号,餐桌上写着“放下手机,好好吃饭”什么的。当时店里面还有网红在搞直播,化了精致的妆,对着蔡澜餐厅在凸显自己的“优雅”。
蔡澜先生的商业理念或许也好这口,比较轻松,比较亲民。我看到他说,北京曾经宫廷的一些糕点,没有办法流传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太不亲民了,不接地气。
蔡澜不喜欢德国菜,这点我也深有认同。属于吃过一次,再也不想吃第二次的那种。但是除了“食色性也”之外的东西,老实说,我从蔡澜这里获取的养分也少。
后来来到重庆,发现蔡澜餐厅也开到这里,有次请朋友吃饭,说去蔡澜餐厅。朋友一脸诧异,“是菜篮子吗”。可见知道蔡澜的人还是少了些。蔡澜的精神营养大部分留在了香港,留在了蕉林椰雨的南方。
《今夜不设防》是四个老男人插科打诨的真情流露,一定程度上,这就是港式的精神,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欢在深夜打探别人的隐私,曝光给电视机前同样无聊寂寞的观众。
这是安慰人的,但是却不承载什么文化意义,或许它骨子里本身就在抗拒某种深刻的“意义”,就是娱乐,就是聊天,没有规范,没有边际。
蔡澜、倪匡这些人,骨子里都继承了魏晋风流的那些东西,极致的自我和率真,这是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
昨夜看了蔡澜先生的小书《活过》,说实话,笔力一般,可能年纪大了,但是描述的内容还是十分亲切。
蔡澜的妈妈评价他,“你更像一只野马,驯服不了的那一只,宁愿死。”但是蔡澜自我评价,他自己并非是什么反叛青年。
这是真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我想到蔡澜就想起了猫。不少文人都有种猫的性格,很独立,一进房间就能找到最舒适的地方,灵活,自律,非常能够忍受痛苦,不合群,贪吃好色。
王朔迷恋养猫,也是处于这个缘故,是性格内在深处的惺惺相惜。
香港作家马家辉给蔡澜写了篇悼念的文字,其中谈到:“他和黄霑和倪匡,代表着香港的某种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这样的年代早已不在。而他们,亦都不在。此刻传来蔡生离世的消息,我忽然觉得,空空如也。”
与蔡澜一起消失的是,轻松,不设防,美食,美女,单纯的笑。
留下的是沉重,计算,勾心斗角,追求宏大的一整个时代。
蔡澜曾说,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吃吃喝喝。
只能说是各花入各眼,我不会用这样的句子来安慰自己。倒是因为蔡澜的缘故,每次咀嚼的时候会多嚼个几下。索性在蔡澜先生的金句后面补了半句,“且慢,还有拉屎和尿尿!”我想把这个发现让他知道,可是他已经不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