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每年都会有新秀横空出世,但只谈天赋、只看排名,真把未来押宝在“必成球星的幻觉上,这事儿,实事求是讲,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回头看看最近两年选秀热度的变化,不难发现一个现实:今年的2024届新秀,哪怕媒体怎么造势,真正让人信服的超级新星屈指可数。明年和后年的名单一出来,球迷们的期待又一波高过一波,甚至有说法是“今年状元放到明年都不稳。说实话,这种“年景论在中国体育圈并不陌生,无论是篮球还是足球,大家都喜欢对比一茬又一茬的苗子,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天才身上。可问题在于,天赋再高,也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有些球员在高中的确风头无两,奖项拿到手软,媒体头衔堆出天花板。但真等到了职业赛场,你很难只靠身体条件或者一套漂亮的数据吃一辈子饭。比如有的后场球员,速度快、节奏好,但NBA的节奏比谁都快,防守强度也不是校队能比。再有那些多面手、全能型大个子,能不能扛得住一整个赛季的消耗,能不能在更复杂的体系下保持自我?这都是实打实的考验。球迷心里都清楚——光靠“少年得志远远不够,谁能熬过伤病、适应角色、听得进教练安排,谁才有机会走得长远。
这几年,不少中国球迷喜欢把“状元秀当成球队救命稻草,甚至一度形成“只要天赋够高,什么都能补上的想象。可别忘了,NBA是个讲规矩、讲体系的联盟,球队管理层、教练组、训练体系和文化氛围,才是决定一个年轻人能不能立住脚的关键。我们见过太多“高开低走的例子,也见过那些天赋不算拔尖、但靠韧劲和自律打出名堂的球员。喜爱归喜爱,但真要把“天赋当唯一标准,那是对这个行业的不尊重,也是对所有努力者的不公平。
站在评论员的角度,我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吃苦、能适应、能扛压力的球员。选秀当然重要,但选的是“成长性而不是“成品。无论你是状元还是末位新秀,只有能经受住职业赛场的洗礼,才能成为一支球队的基石。至于媒体和外界的喧嚣,听听可以,别真把“天赋光环当成过关斩将的护身符。
收尾还是得提醒一句:篮球世界里,没有谁能一劳永逸。每一届新人都值得期待,但规矩不能乱,尊重成长规律、尊重体系运作,才是对球员、对球队、对整个联赛最起码的尊重。别让“天赋抢了理性和秩序的风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