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们常说“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这是形容汉朝国力之强历代罕有,其亡也是亡于内乱,外敌根本不能对它形成致命的威胁。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前汉是在周边强敌都被慑服的情况下,被外戚权臣王莽所取代;而东汉也是在黄巾之乱已平定、境内外胡人部族尚未崛起时,被内部的分裂势力所摧毁的。这足以证明,至少在军事方面,两汉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对周边敌人的优势地位,而这一点是后世历代强如盛唐者也没能做到的。
两汉军力强盛的原因,第一是因为铁制兵器开始大规模普及,让汉朝军队在装备上无人能及;第二个原因就是其军事体制的先进性。
汉承秦制,理论上以“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不过通常既不负责军令、无不直接插手军事指挥,地位虽尊实际上只是皇帝的高级军事顾问而已。驻扎在京城的南军、北军和守城部队平时分别由卫尉、校尉、郎官等各级军官统领,战时则由挂有尊号的将军们指挥作战。西汉武帝时外战频繁,因此又特意设立了大将军大司马这一最高军职,代替了太尉,而且大将军也是可以挂帅出征的。
不过西汉时不仅中枢禁军极强,地方部队战斗力也很高。此时郡国并行,郡有都尉、国有卫尉、县有县尉,各级官府都备有武器库,平时定期组织境内常备军和义务兵开展军训,遇到国家级大战,很快就能编组动员起来,效率高得可怕。总体上说,西汉军制之健全超过了之后所有的朝代。
而刘秀拨乱反正后创立的后汉,在军事体制上反而不如前汉更有效率。因为刘秀依靠他身边那帮南阳豪强起的家,后者借此坐大,使得后汉地方势力之强远超前汉。为此后汉朝廷不得不极力加强禁军军力,其沿袭前汉的南北两军在规模上比前汉大得多。后汉南军七校承担宫禁宿卫、北军五校则负责京师守备。南军主官通常挂“中郎将”头衔;北军主官则冠以“校尉”之名,两军各校互相牵制。在他们之上则是负责军令的大将军,后者有单独的幕府辅佐,太尉虽然重新设立,但只是虚衔,用以安置元老重臣。
但后汉地方除了少数边镇重地外,郡县兵的力量就比前汉弱多了,地方豪强的私兵部曲反倒颇为强势。也就是说,后汉军制是建立在中枢集权与豪强妥协的微妙平衡之上的。
但集中部署的强大禁军,必须要耗费巨资来维持,朝廷超过六成的财政收入都用于军费开支,日渐难以为继。于是从建宁六年开始,朝廷将北军员额从五万降至二万,南军也削减了一半,其后果则是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急剧衰减。此时豪强地主蓄养的宾客部曲动辄数千,他们中的最强者凭借其遍布各地的庄园,武装力量甚至可跨州连郡,官府再不能制,这也为后来天下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这种状况的出现,让汉灵帝这样公认的昏君也看不下去了,于是集中财力在南北军体系之外,又单独建立了号称“西园八校尉”的直属禁军。不过士族和宦官力量也积极向这支军队渗透,如袁绍、曹操等人就都曾在其中任过主官。到了后来,新禁军的忠诚度也大打折扣,没能起到屏障皇室的作用。面对地方势力持续膨胀的状况,最后朝廷索性承认了现实,后来州牧制的出台,也正种因于此。
换而言之,从后汉晚期到三国鼎立,正处于中枢权力由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过程。而这一趋势不仅会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也必然会作用于军事上。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2034816305574729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2035025953661569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2035264060101954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2035419077379623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2035580063167527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2035915519419237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203577089981698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