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债务优化”诈骗案。
上海某法律咨询公司负责人孙某,通过伪造90余名信用卡、网贷逾期人员的贫困证明和疾病诊断书,以借款人自身罹患重疾、家庭陷入困境等为由,提出延长还款期限、减免利息乃至本金的诉求。如遭拒绝,便频繁地进行不实投诉,以逼迫金融机构最大程度满足其减免本息的要求。孙某通过此举获利50余万元,导致银行损失超百万元。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它是金融机构核心利益遭到金融黑灰产吞噬的一个缩影。
2025年6月,马上消费金融、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已突破2800亿元。2024年中国黑灰产从业人员估算超80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87%。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与债务优化、征信修复、反催收、投诉代理等相关的信息多达15万条。
“金融机构和金融黑灰产之间,有一点像猫鼠游戏。猫在明处,老鼠躲在暗处。猫虽然很勤劳地在抓老鼠,但老鼠的繁殖速度很快,无法彻底根治。”一位金融从业人员说道。
目前,金融黑灰产已经渗透到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金融机构对此展开围剿。
在信用卡领域,整治“反催收联盟”,整治伪造材料恶意投诉行为。
在贷款领域,整治“零首付”购房,整治伪造材料骗贷等行为,大力铲除非法中介。
在保险领域,整治“代理退保”乱象,整治伪造材料骗保。
在征信领域,揭穿信用修复骗局,查处“征信铲单”团伙。
有些时候,科技赋能让金融黑灰产更加隐蔽,更加防不胜防。
2023年8月,香港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人工智能换脸技术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的诈骗案。一个诈骗集团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盗用至少8名香港市民已挂失的身份证,向20家银行及借贷公司递交共计90次贷款申请以及54次银行账户开户申请,绝大部分是通过网上申请,利用人工智能换脸技术,企图瞒骗人脸识别系统以完成网上申请程序。最终,有4次贷款申请成功,涉及款项共计20万港元。
2025年5月,上海警方侦破一起网店虚构交易骗取运费险理赔款的保险诈骗案。与以前空包裹发货不同的是,汪某等人进行了技术“创新”,在店铺未实际发货的情况下,通过伪造发货退货物流单据,虚假申请自行联系快递物流进行退货,骗取保险公司的运费险理赔款达300余万元。
面对金融黑灰产的进化,金融机构也在用科技武装自己。
针对金融黑灰产,马上消费金融搭建了智能化技术治理体系,包含三大核心模型:黑灰产关键词提取&泛化模型、举证洞察模型、套路识别模型。
![]()
这三组核心模型,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实现“数据捕捉-智能分析-策略生成-多端处置-生态共治”的闭环运行。简单来说,捕捉到疑似黑产的数据后,系统能够快速分析判断是否属于黑产,再根据黑产使用的套路,同步进行客户投诉处理+挖掘线索进行报案+准备材料进行监管申诉,全方位扼杀金融黑灰产。
一系列操作下来,金融机构在与金融黑灰产的攻防战当中,就能化被动为主动。
目前,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金融黑灰产的打击力度。
2024年7月,《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试行)》生效,增加了“帮信罪”的量刑标准。
2025年3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剑指非法代理维权、反催收联盟、征信修复骗局等长期盘踞在金融暗角的产业链。
“市民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掉进黑灰产的陷阱。”一位金融从业人员说道,金融黑灰产在互联网上大肆发布“征信洗白”“百分之百解决债务”的广告,伪造大量的“成功案例”,然后坐等市民上钩。绝大多数时候,“成功案例”全是编造的,金融黑灰产从业人员一旦收到钱,要么无法兑现承诺,要么直接卷钱跑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