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是一组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出现疼痛性水疱和糜烂。这类疾病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皮肤细胞间的连接蛋白,导致表皮层分离,形成水疱。天疱疮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
常见的天疱疮类型
- 寻常型天疱疮(PV)
这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一种,多见于中年人群。水疱首先出现在口腔黏膜,随后扩散至全身皮肤。疱壁薄,易破溃,留下疼痛的糜烂面,愈合缓慢且易感染。
- 落叶型天疱疮(PF)
比寻常型轻微,水疱较浅,主要影响皮肤而非黏膜。疱破后形成鳞屑和结痂,类似“落叶”状,好发于头面部和躯干。 - 红斑型天疱疮(PE)
- 属于落叶型的亚型,表现为面部和胸部的红斑、鳞屑和结痂,类似红斑狼疮或脂溢性皮炎,但免疫学检查可鉴别。
- 副肿瘤性天疱疮(PNP)
与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相关,病情凶险。除皮肤水疱外,常伴严重口腔炎和呼吸道黏膜受累,治疗需同时针对肿瘤。 - 疱疹样天疱疮(PH)
临床表现类似疱疹样皮炎,表现为瘙痒性小水疱或丘疹,但免疫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诊断与治疗
天疱疮的诊断依赖皮肤活检和免疫荧光检查,以检测自身抗体。治疗主要包括: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急性发作。
-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减少激素用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