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叶清森老师的《广信塔赋》刊发。杨文老师阅后对《广信塔赋》作了解读。(点此回顾)
![]()
《广信塔赋》气势恢宏,内涵丰富,堪称当代辞赋佳作。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立意高远:塔为体魄,文脉为魂
1.以塔兴怀,贯通古今:
文章以广信塔为立足点,但立意远超对单一建筑的描摹。作者巧妙地将塔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承载文化与精神的象征物。塔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封开乃至岭南地区千年文脉、历史风云、地理形胜的凝聚点。
2.文脉传承,时代担当:
核心立意在于追溯辉煌历史(汉唐雄风、南汉霸业、文教昌明)、梳理厚重文脉(史前文明、儒家教化、三教合流、科举荣光),并最终落脚于当代的文化传承、文明赓续与振兴发展(“文运昌隆之道…兴业富民”)。赋中流露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常惕文脉承继之任重”)。
3.地域情怀,家国同构:
深情讴歌封开(古广信)这片土地的地理形胜、历史贡献、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并将其发展振兴置于民族复兴(“筑复兴之桥”、“九域春回”)的宏大背景下,体现了地域文化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
二、 结构严谨:纵横捭阖,层次分明
1.开篇定调 (总起):
地理形胜:“枕南岭…襟西江…控百越…引千流” 勾勒封开雄踞岭南、控扼水陆的枢纽地位。
塔之雄姿:“犀牛头上…虎鼻山前…” 描绘广信塔拔地擎天、飞阁逼云的宏伟气势,点题。
历史定位:“扼两粤…镇五岭…承千秋…聚八表” 赋予塔重要的历史和人文象征意义。
楹联点睛:引用楹联,巧妙概括塔分两广、毓秀钟灵、无双地位、历史名州的核心价值。
2.历史纵深 (分述):
建制起源与文教肇兴 (汉):详述汉武帝设广信郡,开启岭南教化,士燮兴学、陈氏传经、牟子弘法、莫宣卿破天荒等重大事件,奠定岭南文化基石。
文明溯源 (史前-唐宋):从峒中岩史前遗迹到杨池古寨唐宋风貌,追溯更深远的文明根脉,展现历史连续性。
南汉霸业 (五代): 以刘氏三代经营封州、建立南汉为中心,突出其保境安民、发展文教、开拓海贸的功绩,彰显封开在割据时代的核心地位。
烽火记忆 (唐五代-现代):选取唐末封州鏖战、五代贺江血战(苏章锁江)、解放战争渔涝攻坚等关键战役,展现其兵家要冲地位和英勇气概。
3.空间铺陈 (分述):
胜迹新景:以广信塔为核心,辐射描绘泰新桥、广莲寺、北帝庙、玉辉堂、古驿道、古城墙、文化园、斑石、溶洞、千层峰、画廊、摩崖石刻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古今交织(“曾印汉使马蹄” / “高速纵横”)。
丝路枢纽: 点明其作为水陆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历史角色(“胡笳共棹歌相应”)。
4.作者感怀与时代新貌 (转承):
个人经历与使命: 回顾自身为文从政经历,抒发对文脉传承的深切忧思(“惕任重”、“觉时迫”)和晚年“夙志弥坚”的决心。
城乡振兴图景:详实描绘各乡镇(江口、南丰、大洲、渔涝、长岗、平凤、白垢、莲都、杏花、罗董、江川、长安、河儿口、大玉口、金装、都平)在产业(商贸、文旅、农业、种养)、模式(产融并济)、风貌(“烟火氤氲,焕新颜而若画”)上的蓬勃发展,是赋体反映当代生活的精彩之笔。
升华文运之道:深刻指出文运昌隆非仅靠笔墨(“讵独楮墨铅华”),而在于“薪传火递,汲古润今,铸魂凝魄,赋能培正,兴业富民”,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赋予传统文运观以新时代内涵。
5.展望未来 (总收):
豪情愿景:以广信塔春风、西江巨浪为背景,描绘聚民心、辟大道、筑复兴桥的壮阔前景,祝愿封开如大鹏、骏马般腾飞。
美好期许:期待重临之日,见证山河锦绣、寰宇清平。
6.“乱曰”总结 (升华):
七律精炼收束全篇,再次点明塔瞰八荒、青史流芳、文明深植(岩骨/儒化)、历史辉煌(刘氏)、当代奋进(今人筑梦)、江河竞发、万象更新、岭南荣光的核心意象与主题,气势磅礴,余韵悠长。
三、 艺术特色:骈赋精髓,辞采飞扬
1. 骈俪工整,对仗精妙:
全文主体采用骈赋形式,四六句式为主,辅以灵活变化。对仗极其工整严谨(如“枕南岭之嵯峨,襟西江之浩渺”;“戈帆蔽日,突遇铁索横江;箭雨倾天,楚师溃败若崩”),音韵铿锵,富有节奏感和建筑美。
2. 铺陈渲染,气象宏大:
运用赋体典型的铺陈手法,在历史追溯、地理描绘、景物枚举、产业罗列等方面极尽铺排之能事(如写各乡镇特产),营造出浩瀚的历史空间感和丰饶的现实景象,充分体现“体物写志”的赋体特征。
3. 典故精当,底蕴深厚:
大量运用与封开、岭南相关的历史人物(士燮、陈氏父子、牟子、莫宣卿、刘谦、刘隐、刘岩、苏章)和事件典故(设郡、兴学、传经、弘法、折桂、开国、血战、锁江),信手拈来,准确精当,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4. 炼字精准,意象生动:
动词传神:“破雾摩霄吞吴楚”之“破”、“摩”、“吞”;“雕甍绣栱逼星宫”之“逼”;“强弩隐荆两岸凌”之“隐”、“凌”;“高速纵横,若白蛇盘岭”之“盘”等,极具力度和画面感。
意象丰富: 融合地理意象(南岭、西江、百越、五岭)、建筑意象(塔、阁、甍、栱、宫、桥、寺、庙、堂、城、寨、井、巷)、历史意象(贾舶、衣冠、闾阎、市廛、剑戟、戈帆、铁索、战舰)、自然意象(烟波、鸥鹭、苔藓、斑石、溶洞、钟乳、峰峦、溪流、翠黛)、现代意象(高速、新区、智创、三产、酒店)等,古今交融,意象纷呈。
比喻新奇: 将高速比作“白蛇盘岭”,新区比作“彩凤腾云”,大桥比作“银虹横锁烟波”,环城水比作“玉龙蜿蜒市井”,既形象又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感。
5. 语言典雅,文白相融:
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继承古文辞赋精髓,大量使用文言词汇和句式。同时,成功融入“文旅并旺”、“贾商如麻”、“三产交加”、“产融并济”、“智创葱青”、“赋能培”、“兴业富民”等现代语汇和概念,自然贴切,毫无违和感,体现了传统文体反映现代生活的创新活力。
6.情感充沛,气韵贯通:
字里行间饱含对乡土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对文脉的忧思、对发展的欣喜以及对未来的豪情。从开篇的雄浑壮阔,到中段的深沉厚重,再到写新貌时的欣喜详实,至展望时的激昂澎湃,情感跌宕起伏,气韵一脉贯通,感染力强。
四、 价值与意义
1. 地方文化的史诗性书写:
该赋是对封开(古广信)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社会的一次全景式、史诗性的文学记录和艺术升华,具有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
2. 岭南文脉的集中彰显:
深刻挖掘和精彩呈现了封开作为岭南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岭南政治文化中心(汉交州治所)、海陆丝路枢纽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儒家教化传播、科举文化、军事史上的独特贡献,是彰显岭南深厚文脉的力作。
3. 传统文体的创新实践:
成功地将古老的骈赋体裁应用于书写当代城乡巨变、产业振兴、发展理念(“铸魂凝魄,赋能培正”),在保持传统美学特质(骈俪、用典、藻饰)的同时,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为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优秀范例。
4. 家国情怀的深切表达:
将对地方发展的期许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辟康庄大道,筑复兴之桥”;“九域春回万象昌”),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总结:
《广信塔赋》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气势恢宏的当代辞赋杰作。它以广信塔为轴心,以如椽巨笔纵横捭阖,融地理形胜、千年历史、厚重文脉、地方风物、时代新貌、家国情怀于一炉。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立意高远,以塔载道;骈俪工整,辞采飞扬;用典精当,底蕴深厚;古今交融,创新有方;情感充沛,气韵生动。不仅热情讴歌了封开大地的沧桑巨变与蓬勃生机,深刻阐述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命题,更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传统辞赋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结尾的七律“乱曰”,更是点睛之笔,将全赋意境推向高潮,余韵无穷。
杨文2025年6月8日於羊城珠江畔
来源:肇庆市文联、封开县文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