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31年前因为一个苹果走失的4岁男童,竟因为当了父亲后的一个简单决定找回了家!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刚刚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故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31年寻亲路
2025年5月28日,35岁的鲍佳铭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看着这个小生命熟睡的模样,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
“我想让女儿知道她的根在哪里。”这个念头一旦萌生,便再也挥之不去。
在养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下,鲍佳铭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他走进派出所采集血样。
他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一对老夫妇已经为这一刻等待了31年。
时间倒转回1994年下半年的上海火车站。
4岁的小男孩因为奶奶没给他吃苹果而大哭大闹,趁着奶奶转身的瞬间跑进了人流。
当奶奶发现孙子不见时,慌得不行,找遍整个车站,却再也寻不到孩子的踪影。
无助的老人不识字,也不知该如何报警,只能徒步三天赶回儿子家报信。
可当在沪打工的李家夫妇赶到事发地时,已是一周之后,错过了寻找的黄金时间。
从此,这个家庭开始了漫长的寻亲路,丢失的儿子成为他们心中难以痊愈的伤痛。
与此同时,走失的孩子被好心人送到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
1997年,一对鲍姓夫妇被这个活泼男孩的笑容深深打动,经过严格审核后收养了他,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
而李家夫妇的寻子之路却异常艰辛,多年寻亲未果。
直到2017年,在志愿者帮助下,他们第一次接触到DNA寻亲技术,立即采血入库,却因数据库不完善未能匹配成功。
2022年“团圆行动”专项回访时,由于缺少孩子的关键信息,寻亲依然没有进展。
转机出现在2025年6月3日。鲍佳铭采血仅仅6天后,数据库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比对成功!
静安分局刑侦支队立即成立专案组,姜晖、林佳颖等民警迅速展开调查。
确认这是一起意外走失后被合法收养的案例。
6月18日,静安分局刑侦支队会议室,当鲍佳铭推开门的那一刻,31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答案。三代人紧紧相拥,泪水模糊了所有人的双眼。
“成为父亲后,我更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鲍佳铭的话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李老先生也表示,支持孩子给养父母养老,只要孩子能时不时回老家看看,他就心满意足了。
这是上海“团圆行动”今年的第9个成功案例,也是科技改变命运的又一个见证。
科技改变寻亲历史
自2021年上海启动“团圆行动”以来,已帮助240多个家庭实现团圆,鲍佳铭是今年第9个成功案例。
放眼全国,公安部的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找回失踪被拐儿童3000余名。
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定位”,从个案突破到规模化解决,科技正在改写寻亲的历史。
22年前,10个月大的乐凯在广州火车站被拐。
他的母亲多年来在各个寻亲群里寻找线索,终于联系上南昌民警汪挺。
汪挺运用AI技术,通过家人照片刻画出乐凯成年后的样貌,再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比对。
终于在2024年,漂泊22年的乐凯回家了。
而这种“AI照片找人”的模式,在2024年一年就帮助66个家庭团圆,平均每两天就能找到一个失散的孩子。
让许多连DNA都没有留存的陈年旧案有了突破的可能。
而另一边,还有个近年才被DNA技术解决的走失悬案。
4岁的李坤鹏在火车站被拐卖,他的父母苦苦寻找了31年。
那个年代没有监控,没有DNA技术,被拐卖的时候也是找不到丝毫的线索,最后只能当作一个悬案去处理。
他们只能凭人力寻找,花费上百万,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
每到一个地方,就贴寻人启事、找电视台、跑派出所,多年来只凭一个信念在苦苦支撑。
直到DNA技术普及和数据库的建立,2024年底才通过生物信息比对找回儿子。
希望的种子
两个时代的对比,彰显了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现代寻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技体系。
DNA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任何地方采集的血样都能在系统中自动比对。
AI人脸识别技术日趋成熟,即使是婴幼儿时期走失的孩子,也能通过算法推测成年相貌。
大数据分析能够从海量信息中筛选线索,社交媒体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
这套系统正在不断完善,让公安机关实现了跨省数据互通。
“宝贝回家”等志愿者组织提供大量线索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寻亲网络。
DNA采血已经完全免费,全国任何派出所都可以采集。
越来越多的失踪者家属主动采血入库,数据库每天都在扩大。
科技不仅提高了寻亲效率,更给了无数家庭希望。
过去,时间越长希望越渺茫,而现在,即使过去几十年依然可能创造奇迹。
结语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量子计算、更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寻亲的成功率还将大幅提升。
每一个失散的家庭都不应该放弃希望,主动到公安机关免费采血,就是种下一颗团圆的种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