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奔跑江源探秘境 | 江源松花石 名砚润墨香

0
分享至



清晨六点,白山市江源区一间松花石工作室里,52岁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松花砚影雕非遗传承人王强手持刻刀,在一方青灰色松花石上勾勒长白山轮廓。石屑簌簌落下,石料中天然晕染的“木纹”纹理与雕刻的山水纹路浑然一体,精雕细琢、匠心独运,《松水长白》砚即将成型。这一幕,是有着“中国松花石之乡”美誉的江源松花石与松花砚文化传承的日常缩影。



江源地处长白腹地,是鸭绿江支流佟佳江源头、松花江支流汤河源头。好山滋养好林,好林涵养好水,好水孕育好石。松花石是亿万年山水孕育的独特瑰宝,江源松花石资源得天独厚,质地堪称上乘。作为长白山“新三宝”之一,松花砚承载着源远流长的砚脉传承。当宫廷遗韵邂逅现代产业逻辑,这块曾让康熙御笔题铭的“文房重器”,正以“文创+产业”双轮驱动的姿态,在长白山腹地书写新的传奇。



从宫廷御砚到非遗活态:源远流长砚脉的基因解码

在长白山腹地的褶皱里,在浑江水蜿蜒的臂弯中,一块石头携着远古海洋的气息,穿越亿万年光阴,成为镌刻吉林文脉的活化石。这就是松花石,是自然之手在关东大地上写下的地质史诗,是王朝兴衰与文明演进的沉默见证者,更是当代吉林文化产业崛起的璀璨符号。当我们抚触它温润的肌理,触摸到的不仅是亿万年的时光褶皱,更是承载吉林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因其形状千奇百态,色泽翠若松花,纹理清晰透彻,神韵雅致久远,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松花石就因被打磨为宫廷御砚而名声大噪。



松花石制砚历史悠久,始于明代末年,在清朝备受推崇。由于松花石质地刚柔相济,所制松花砚以其温润如玉、纣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特性,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深受帝王喜爱。康熙对松花砚大为赞赏,赐封为“御砚”,并御题砚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让松花砚成为帝王案头的“文房重器”。雍正对松花砚的御题是“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乾隆将松花砚视为“天赐圣物”,故宫博物院藏“双龙戏珠纹松花砚”与江源石人镇清代采石遗址出土的铁锤残片,至今仍在佐证这段“宫廷砚脉”的渊源。



松花砚自清末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79年旧矿重现,才再度绽放光彩。其中,“松花静水”“松薄荡水”“绿静”等品种尤为名贵,而“龙眼”“凤眼”“赤柏纹”“紫袍绿带”等纹理最为奇特。近代众多书法大家对松花砚极为赞赏,书法家舒同题词赞誉:“松花砚与端砚齐辉。”书法家赵朴初亦写诗赞美:“色欺洮石风漪绿,神奇松花江水寒。”文物鉴赏家傅大卤更是称颂:“洮河无此润,端溪无此坚。”日本书法家更是将其誉为“东方至宝”。2011年2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松花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足见其独特魅力与价值。



今天,非遗传承人王强正在重构这份文化记忆。他独创的“线雕、微雕、影雕三位一体”工艺,将名人画作的高古意境融入砚台雕刻。今年新作“群仙祝寿砚”中,28位仙者衣袂线条细如发丝,在松花石的青灰底色中透出千年水墨韵味。“老手艺不能躺在博物馆里,得让线条跟着时代走。”王强的工作室里,年轻学徒们正在学习,传统凿刻技艺与文化创新在此碰撞出火花。



这种传承并非孤例。江源通过开展雕刻技能大赛、组建大师工作室、引进域外技能人才、师徒传承、非遗传承等方式,累计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大工匠2名、一级工艺品美术设计师1名,国家观赏石鉴评师7名、雕刻技工323人,省级高级专家、首席技师、工艺美术大师46名,省、市级松花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名,省林业技师学院培育技能型雕刻师近千人。全国唯一的松花石博物馆内,从清代贡砚到现代文创产品,600余件展品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当松花砚从宫廷走向民间,其承载的不仅是雕刻技艺,更是长白山地域文化的精神图腾。



政策赋能与产业破局:从“名石名砚”到“富民引擎”



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和创新表达,让松花砚成为承载吉林文化、讲好吉林故事的“金名片”?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强调,要充分发挥优势,结合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松花砚文化影响力,让松花砚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文化赋能,顺“市”创新,从“本地名品”到吉字号“伴手礼”,松花砚这一吉林文化IP的破圈之势正蓄力待发。



江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松花石产业,在产业谋划、项目推进、政策支持及宣传推介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专门设立主管单位,牵头成立全省唯一的驻县区省级学术团体,全省唯一的松花石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落户江源,建成了全国唯一以松花石为主题的博物馆,组建了国有平台公司吉林省佟佳江松花石砚文化有限公司,印发《江源区松花石产业实施方案》。江源已成为全省松花石产品集散地、全国松花石特色文化风向标。



“我们算过一笔账:一块原石若加工成普通砚台,价值提升10倍;若成为文创IP,价值可能会可观提升。”江源松花石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江源已构建“开采-雕刻-展览-销售-文创”全产业链,在“松花石+文创”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中国松花石博物馆成为文化展示窗口,松花石公共交易平台吸引全国客商,“松花石+旅游”模式推出“观奇石、赏御砚、探秘境”特色线路。如今,松花石文化产业已成为江源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依托地方物产,彰显文化个性,借文旅东风,打造吉林文化“金名片”,让千年砚台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以灵动色彩契合当代审美,从昔日宫廷贡砚到如今文创潮品,松花石正以产业破局之势,成为长白山文化乃至吉林文化发展的鲜活注脚。

文化IP的破圈之路:从地域特产到“文化大使”



“江之源”巨型砚台被全国政协大礼堂永久收藏,松花石精品亮相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东北亚博览会、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松花石,这一走向国际舞台的“文化大使”,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的心。



江源深谙“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门道。自2008年起,长白山奇石博览会、松花石文化节等活动持续举办,让“中国松花石之乡”“中国松花砚之都”的名号走出东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区域特色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释放强大精神能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江源深耕松花石产业,研创松花石系列产品共8大类300余款,创新“松花石+文创”模式,开发茶具、香炉、文房四宝等实用衍生品,形成“观赏石+文化产品+旅游纪念”的多元产业链。域内从事松花石生产加工、经营销售及配套服务的实体企业近百户,从业人员近1000人,年产值约2000万元,文创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推动松花砚从山间奇石转型为“长白山文化符号”,绽放出产业新活力。



在江源松花石产业服务中心的档案柜里,一份《松花石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格外醒目。“我们限制粗放式开采,鼓励‘一石一设计’精细化加工。”据江源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源划定核心保护区,引入地质勘查局进行资源评估,确保“开发与保护并重”。这种谨慎态度换来的是可持续发展。当其他石材产区面临资源枯竭时,江源仍保持着每年30%的产业增速。

江源松花石创意产业园里,工坊、博物馆、交易中心鳞次栉比。“老祖宗的手艺要传下去,就得让它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王强的话,道破了这场文化产业变革的核心。当松花砚从文人案头走向大众生活,其承载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个地域在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中的突围之路。



从康熙年间的宫廷贡品,到今日惠及民众、高附加值的文创产业,江源松花砚的华丽蜕变,就像一方被时光雕琢的砚台——唯有以文化为墨、以创新为水,才能在时代的宣纸上,晕染出永不褪色的文明印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025年7月5日至6日,“心无界 步边疆”成长杯中国·吉林第二届边境马拉松系列赛江源站将在江源区举行,江源将以“赛事+文创+产业”模式,赋能松花石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自然馈赠转化为强区富民的引擎,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源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
向世界讲好东北振兴的故事
2236文章数 18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