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呈现了13位青年艺术家的22件/组作品。展览不仅展现了创作者在视觉语言与材料媒介上的深入探索,更凸显了其对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创作者们以对前沿科技的敏锐触觉,超越简单的工具性应用,实现了技术逻辑与艺术本体的深度融合。这种"艺术+科技"实践以思辨性视角拓展了雕塑与公共艺术表达的时空维度,体现出鲜明的学术自觉、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此次展览部分作品聚焦传统文化与人文历史的当代化表达,创作者超越了视觉层面的符号化挪用,转而挖掘文化基因的深层语义,通过多元跨界的当代表达范式对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重构;部分创作者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关照当代社会议题,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将个体生命经验放置于群体结构的分析框架之中,以微观叙事体现深厚的人性关怀;还有一部分创作者对地域文化呈现出强烈的表达自觉,通过当代雕塑的跨媒介实践,不仅解码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更在社区营造与地方再造的维度上,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当代转译。
展览现场
![]()
![]()
![]()
![]()
![]()
作品欣赏
陈喜钊
![]()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城市旅人》
材质:不锈钢
尺寸:124×118cm,7件 导师:杨学军
作品说明:以行李箱为情感载体,结合AI生成艺术与来穗务工者的采访视频。通过AI转译关键词生成3D记忆场景,嵌入行李箱装置,呈现城市化中年轻人的漂泊记忆与身份认同。观众参与叙事构建,实现“人-机-人”共构创作。
卢曼熙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时代·步履》、《到灯塔去》
材质:透明树脂、亚克力、LED灯, 树脂、LED灯、金属、纱幔
尺寸:162×40×36cm,198×198×200cm 导师:陈克、陈宏践、韩小囡
作品说明:《时代·步履》创作灵感源自小说《秋园》,讲述一位生活于1914年至2007年间的普通中国妇女一生的故事。作品通过近代以来女性鞋饰变化展现这段期间女性社会身份的转变,以更微观以及女性的视角叙述历史的发展,书写女性的坚韧与美好。
《到灯塔去》创作灵感源自小说《到灯塔去》,讲述拉姆齐一家未能前往灯塔,十年后再次出发并抵达的故事。作品模仿了灯塔中的菲涅尔灯,那些微小的光点在时间的流逝中汇聚成强光不断闪烁,这些光点是希望、记忆、生命、爱……
张灏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巷道》、《并肩》、《掘进》
材质:煤、钢板、树脂
尺寸:150×90×70cm、100×60×90cm、
60×90×100cm 导师:陈克、陈宏践、韩小囡
作品说明:作品关注时代背景下的劳动者群体,通过具象语言塑造巷道中煤矿工人群像,巷道幽深连接黑暗与光明,在其间穿行的人们默默无闻,但却是力量与光明的化身,群像也是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献礼。
人物抱臂而立的站姿,是不屈与力量的表现,作品对矿工形体的归纳概括,凸显其内在积蓄的“能量”,而“孔洞”元素的巧妙嵌入,又让人产生对“巷道”的联想,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与观看的趣味。
作品以煤炭进行材料直塑,煤炭的粗糙与坚硬呼应了“掘进”的主题,井下作业无比艰辛,全副武装的矿工仅露出一双眼睛,却让人感受到比矿层更坚韧的意志与力量。
胡漠宇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

![]()

作品:《图-底系列·悬裳Ⅰ》、《图-底系列·悬裳Ⅱ》、《图-底系列·帷幄》、《图-底系列·若水》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100×50×4cm、100×35×6cm、100×35×6cm、70×70×6cm 导师:陈克、陈宏践、韩小囡
作品说明:作品以几何形体为“底”,以中国传统雕塑中“悬裳”衣纹、水纹等元素为“图”,将中国传统造型与极简的几何立体型相结合,以浮雕的形式语言呈现。探寻两种艺术形式相碰撞后所形成的空间表现力及视觉张力。
周小卜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百花图》
材质:陶瓷
尺寸:900×50×150cm 导师:夏天
作品说明:本创作以宋代《百花图》为原型,将其解构为陶瓷装置,在三维空间重构草木美学。保留泥料开裂、残损等“缺陷美”,形成“破碎即生长”机制,构建“完整-破碎-重生”叙事。通过陶瓷脆弱性对话宋代水墨与物哀美学,以残损形态承载禅意哲思。
梁倚滔
![]()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太阳》、《生命》
材质:不锈钢
尺寸:130×15×130cm、110 ×100 ×160cm 导师:陈克、陈宏践、韩小囡
作品说明:作品《太阳》表现中华各族人民团结簇拥下的中国,恰如绿水青山上升起的一轮金色骄阳,人民的合力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品《生命》表现生命的欢歌与喜悦。
黄诗韵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这阵风不会停留》
材质:亚克力
尺寸:200×200×195cm 导师:夏天
作品说明:作品运用彩扎技艺与透明亚克力材料,构建出一个关于存在与精神的诗意空间。流动的线条和透亮的材料与光影共舞,营造空灵意境。通过对技艺的精益追求与对生命痕迹的细致表现,展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雕塑中的创造性转化与精神价值,呈现出内省而坚韧的向上力量。
田博义
![]()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化石》
材质:铅
尺寸:280×250×260cm 导师:张弦
作品说明:以铅为材质,以石为核心意象,融合自然之石、生活之石与心中之石,构建诗意空间,在一次次的敲击中,探寻、思索、卸下、确定……
曾富强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数字回响——都市速递的情感轨迹》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500×200×170cm 导师:张健
作品说明:本作品以外卖员为例,采集其行车影像与脑电等数据,通过语义分析与深度学习提取情绪特征,转化为动态视觉艺术,展现其职业轨迹与情感波动,探讨人机情绪互动与数字时代的职业尊严。
钟惠琪
![]()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血液的回流》
材质:木、竹子、锣鼓、梆子、嚓等综合材料
尺寸:130×300cm 导师:张健
作品说明:作品通过一个柜状结构和声光装置,表现粤剧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困境。“血液的回流”隐喻文化传承的艰难过程,将传统元素转化为装置语言,并通过缩小空间、强化沉浸的方式,把粤剧的声音与光影藏进一个现代媒介中,希望以此吸引年轻人接近这门古老艺术。
陈梓航
![]()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囚盘・逆进》、《索围・焰破》、《旋梯・破茧》
材质:不锈钢
尺寸:160×160×300cm、200×200×200cm、100×100×210cm 导师:张健
作品说明:以 “困境中的抗争与突破” 为核心叙事,通过工业材料与动态结构,隐喻战俘在压迫中坚守尊严的精神历程,形成 “压抑 — 挣扎 — 升华” 的情感三部曲。
李丛
![]()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生·生》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260×260×180cm 导师:张弦
作品说明:作品以花为主体形态与核心意向——花不仅是自然界中普适性的审美共鸣,而且也是生命循环再生的象征。每一片花瓣是由两块屏幕组合构成,代表了生命的双重性——物质与精神,先天与后天。
梁梓锵
![]()
![]()
![]()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烬生》
材质:青砖、金箔、草木灰
尺寸:240×160cm 导师:夏天
作品说明:作品以佛山拆迁青砖为载体,经柴火烧制形成碳化肌理,隐喻“焚旧迎新”的民俗内核。邀请岭誉画室全体师生参与创作,以金箔在砖面绘制火焰与树木纹样,其手掌沾染的炭粉与金箔光泽构成"毁灭-新生"的视觉对话。最终垒砌的镂空烧番塔形装置,通过日光反射与夜间光影重构火祭仪式,使文化基因在社区参与中流动重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